今年以来,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立足国际陆港开发建设实际,大力实施陆港建设党建“家”工程,通过在干部中着力培养服务优质的暖心“管家”、在组织上建设移动互联的党员“云家”、在阵地前规划功能完善的党群“新家”,有效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服务保障“堵点”,树牢“关爱进家”的服务理念。按照全面包挂、一包到底的原则,建立“县处级干部—区机关部门—镇(街道)领导班子—村(社区)书记—网格员”五位一体紧密型联系包挂机制,区镇村三级干部围绕“村班子运行情况、拆迁安置情况、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等逐个开展精准调研,建立拆迁走访日志,主动化解信访问题,形成“一村一报告、一问一答复”,逐步建立常态化问题协调解决机制。为发挥“抓管带”体系优势,优化干部群众之间的联系途径,有效开展拆迁安置过渡期活动,为镇村干部编制一套通讯录,实时掌握党员和群众过渡安置动向;为党员和群众印制发放一张党群“连心卡”,畅通镇村干部和群众之间联系,不断提升党组织社会“云”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打造智慧党建“亮点”,创新“云端有家”的管理模式。针对拆迁安置后党员居住分散、教育管理和活动开展难等问题,依托港务区综合指挥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发党建“云家”智慧系统,把现实中的党组织体系“搬”到云空间,形成可视化移动教育管理主阵地,绘制“所知即见”的组织树和“所见即知”的过渡期党员分布地图,及时掌握涉拆地党员居住地信息,按区域重新划定党员中心户,方便走访联系。突出与流动党员管理、党员积分管理相结合,优化“读先进理论、享丰富活动、学优秀经验、做挑战答题、看我的排名、讲我的想法”等功能模块,开辟互联互知“朋友圈”。强化问题帮办,开辟党员点单留言板,由支部接单,高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升港务区基层党建工作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解决基层治理“难点”,完善“党员到家”管理体系。着眼于“征迁、过渡、安置”三个重要时期,组织党员“云回家”活动,定期在“网上党支部”发布安置项目建设情况,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征求港务区建设“好点子”。结合“先锋聚力 益陆同行”党员常态化到社区(村)报到工作,组织涉拆区域党员到邻村(社区)参加服务,让党员作用发挥始终与“国际陆港”建设紧密相连,不断赋予“情暖陆港”志愿服务品牌更广域特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当“政策宣传员、志愿服务员、群众联络员、纪律监督员”,摸清群众需求,打消群众疑虑,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让回家的党员和群众“看得见变化、记得住乡愁”,高质量、加速度完成征迁安置和建设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尤金慧 李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