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扬州市,来自扬州供电公司、建行扬州分行、移动公司扬州分公司等8家单位的9名新任第一书记再赴乡村振兴一线。截至目前,扬州市共有8名省派第一书记、48名市派第一书记和70多名县(市、区)派第一书记奋战在强村富民的第一线。
“机关里要有‘书香气’,到农村要有‘乡土味’,只有融进去,和群众成为‘一家人’,才能真正站住脚,让群众既信服、又幸福。”扬州市陈集镇红星村第一书记周通说。针对第一书记身在心不在、单打独斗融入难等问题,近些年来,扬州市通过制定“十个一”举措、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双向培训、共谋产业发展等措施,推动第一书记迅速转变身份、融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沉下去成为“一家人”
前不久,来自扬州市人大的金蕴,被派往朴席镇梁湾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到村,她就走访了4户低保户、17户五保户和34名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的人员,并到教育部门为2名家庭困难学生争取到助学金。
从“身入”到“心至”,金蕴的迅速融入,离不开扬州市的“十个一”举措。为帮助第一书记尽快融入群众、到村安心履职,扬州市面向第一书记,提出跑遍一次全村、交一帮农村朋友、组织一次支部互访、兴办一件比较大的实事、做一个规划、邀请派驻单位来调研一次、写一篇调研报告、开展一次反思总结、读一个系列的书、提供一条招商信息的十方面要求,要求第一书记每月住村20天以上,到任职村开展村庄道路硬化、开办农耕特色课堂等帮促工作,并在解决食宿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工作现实需要,为第一书记每人安排1辆电动自行车,保障第一书记长期蹲守一线、密切联系村民。
“通过走访,我跟村民成了朋友,有困难能及时了解。”来自扬州市体育局的周林说。他任职的施桥镇永顺村一直是经济薄弱村,村民增收困难。担任第一书记后,周林利用会议、出差、观摩等机会,积极宣传村里的特色“永顺大米”,帮助村民打开销路。如今,“永顺大米”已成为多个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定点采购大米。
抓培训拧成“一股绳”
第一书记来自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历层次高、专业水平高;村干部工作经验丰富,但企业经营理念、投融资知识储备不够,引项目、建渠道能力不强。
针对这一现象,扬州市把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双向培训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提升工程,在每个村开设“第一书记讲堂”,由第一书记向村干部传授专业知识、先进经验。定期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翔,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等优秀村(社区)书记向第一书记传授工作方法,帮助第一书记提高实战能力。
“党群服务中心,重点是服务,不能还像过去一样建成老村部、办公楼。”来自市民政局、在方巷镇珠玉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林芝,利用“第一书记讲堂”,带领村“两委”到多地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同大家一起规划改扩建工程。“咱们要改变思路,一楼设置服务窗口,让群众‘办事不爬楼、服务进门有’。”在林芝的带领下,珠玉村新设置一站式开放办公区和群众办事休息等候区,配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关爱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特色服务区,基层红色阵地更加聚人气、聚民心。
谋发展唱好“一台戏”
为推动第一书记发挥作用,扬州市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大部分第一书记派向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和条件艰苦村,明确村里日常工作、矛盾纠纷化解等仍由村党组织负责,第一书记则充分发挥人脉广、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集中精力推进发展、带动致富。
“花彭村正好是我们集团的共建对象,我成了沟通两家单位的‘桥梁’。”来自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在江都区小纪镇花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陈航道说。花彭村文旅资源丰富,但村民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村集体经济薄弱。陈航道立足村子的特色优势资源,对“打造特色田园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跑市局争项目、跑集团要投资、跑乡镇求支持,成功争取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功能涵盖承办家宴及村办活动、特色产品售卖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我们村有700多亩优质农田,土地平整、道路畅通、灌排设施完善,符合市里高标准农田的项目要求吗?”前几天,来自市委编办、在大桥镇松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郭福宏,又一次拨通了市农业农村局的电话。到村一年多,郭福宏多次到农业农村局和自然资源局咨询政策、争取项目,成功将松山村和临近2个村纳入扬州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范围。
今年以来,扬州省派和市派第一书记共累计衔接各类项目150多个,争取各类资金超过3000万元。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扬州市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万元,92.7%的村非经营性债务实现“清零”。
(扬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