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喀什地区群众有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看病不用到乌鲁木齐,广东的专家亚克西!”
在被称为“万山之州”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各族群众正在通过“挂号在克州、看病在江苏”,享受江苏专家的医疗服务……
天山南北各族干部群众见证着当地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5年,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要求,对医院探索建立“组团式”支援模式。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委的指导推动下,2016年起,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湖南省7个援疆省市62家省级三甲医院,“组团式”支援以南疆四地州为主的8家受援医院,累计选派医疗人才864人次,安排援疆资金6.82亿元,受援医院全部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大病不出自治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就地解决”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从近5年的探索实践来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帮助新疆解决了自身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邑飞说。
精准组团选派
推动医院医疗、管理能力双提升
“多亏了这些援疆专家,把孩子从黑暗中救了出来。”近日,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眼科,患者艾比布拉的父母感激地说。
艾比布拉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白内障,几近失明。去年,在援疆专家的帮助下,他先后在和田、天津完成多次手术,终于痊愈。从黑暗中走出来的艾比布拉显得格外活泼,已经顺利进入幼儿园正常生活学习。
在和田地区,白内障属于高发病,但当地唯一的三甲医院——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却没有眼科。在天津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支援下,2017年12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了眼科,并与天津市眼科医院结成“津和眼科专科联盟”,为当地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
从“零星选派”到“组团选派”,从“单兵作战”到“集体作战”,各援疆省市落实“以院包科”机制,集中全省优势医疗资源支援一家医院,由一所优势医院带动一个科室发展,选派更加精准、工作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当前,8家受援医院学科建设飞速发展,一批特色专科和医疗中心也相继建成。
吐鲁番地区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发区,过去大部分患者都选择到乌鲁木齐市看病,不仅来回奔波,还增加了治疗费用。在湖南省医疗队的支援下,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挂牌成立东疆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为甲状腺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高质量、全方位”诊疗服务。家住吐鲁番市高昌区胜金乡的古力加那提,终于不再为来回路途的奔波而发愁了,“诊治中心的医疗条件、医护服务都很好,离家近,在这里看病,特别方便。”
今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依托中山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计划用5—10年的时间把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立足南疆、面向全区、辐射中亚”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带动南疆地区传染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水平提升。
为更好发挥“组团”作用,一些援疆省市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组团”形式。浙江省将分布在地区、县市医院的援疆医生“再组团”,建立起19个专科联盟,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广东省成立援疆医师工作委员会,搭建历届援疆医疗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一些已经回到广东的援疆医生主动要求加入,继续为新疆患者服务。
5年来,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319项,填补当地空白640项。8家受援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增长19.1%、22.9%、50.2%。目前已有332种急危重症不出自治区,1914种重症不出地州市,日常疾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治疗,受援地各族群众路少跑了、罪少受了、钱少花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师徒结对帮带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以前我只会处理普通病症,现在我可以主刀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克州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卡德尔江·木沙自豪地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传帮带”提升当地医护人员能力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瓶颈问题的长久之计。
卡德尔江·木沙先后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华菲、叶文学,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刘翔结成师徒对子,在援疆专家的持续帮带下,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如今,他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心胸外科、胸腔镜普胸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并成长为医院的心胸外科主任。心血管内科许天宝医生在援疆专家的帮带下,成功开展复杂冠脉手术,并在全国心血管介入专业年会上获得技术比武二等奖。
与卡德尔江·木沙一样,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阿地力江·依米提也在上海援疆专家的帮助下快速成长。上海市医疗队以自治区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制定导师带教制度,为医院临床科室培养近50名医教研综合性人才,阿地力江·依米提就是其中一位。“在上海援疆专家的援助下,我们医院成立了南疆第一个口腔种植修复专科,我现在可以独立操作完成种植牙手术。”阿地力江·依米提说。
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临检中心,身为首席专家的杨军负责帮带4个徒弟。检验科医生古丽娜尔·阿不拉在“天津师傅”杨军的悉心指导下,实现科研突破,申报了自治区重点课题,并成为首批送去天津培养的本地博士。
在上海市医疗队的协调下,复旦大学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已有49人完成学业,成为受援医院的医疗骨干。
广东省医疗队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建成南疆首个医学博士后工作站,设立粤喀科研沙龙、专家工作室,为科研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搭建了优质平台,实现了以专科获项目、以项目育人才、以人才强科研、以科研带专科的良性循环。
5年来,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坚持“授之以渔”,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累计“师带徒”1900余人次,指导发表论文5000余篇。通过“请进来”方式邀请后方专家来疆讲学累计2098场次;通过“送出去”方式选派到后方医院进修学习1419人次;开办培训班2953场次,培训本地医疗人才14.5万人次,有效提升受援地医疗人员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
优势资源下沉
送诊下乡辐射带动惠民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在帮助受援医院的同时,不断推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辐射带动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上海市援疆专家们定期带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科室团队,赴叶城县、泽普县、巴楚县和莎车县人民医院开展适宜技术推广活动,将简单、便捷、高效、经济且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脐带延迟结扎”“早产儿规范诊治”等技术向基层推广,不仅规范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行为,而且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依托“浙阿跨省医联体”,浙江省医疗队搭建起“7-1-9-N-X”五级联动的信息化远程医疗平台。平台将浙江省7家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并辐射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推动重大疾病及时诊断、就近治疗,进一步提升县乡医疗水平。5年来,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已开展远程医疗2万余例,目前每周达120例。
江苏省医疗队帮助克州人民医院建成自治区首批互联网医院,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辐射带动县级医院水平提升,实现地级医院“大组团”带动县级医院“小组团”。
各受援医院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与38所县(市、区)医院组建医疗共同体,组织开展远程诊疗5.8万人次,远程培训5300余场次,强力带动基层医院综合诊疗实力、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管理水平全面系统提升,推动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感谢你们乘车200多公里来到麦盖提县为我们义诊,为我们答疑解惑,免去了远途奔波大医院就诊的费用。广东大专家亚克西!”前来咨询骨科和妇科问题的阿孜古紧紧握着援疆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是广东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层义诊活动现场的一幕。
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带着资源、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累计帮助2000余名地方病患者申请实施“润心计划”“结石宝宝”等免费救治项目,上门开展义诊活动2713场次,免费送医送药,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用实际行动把报国志、援疆情、爱民心镌刻在新疆大地上。
“近期,我们正在开展‘援疆情·边疆行’巡边义诊办实事活动,组织援疆医疗专家深入边境村、边防哨所、基层卫生室,开展集中义诊、宣讲健康知识、帮带提升技术、接受红色教育,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总领队李术峰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积极协调防疫物资,指导受援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管理防护,协调后方疾控专家柔性支援,昼夜奔波于定点医院救治患者,彰显了援疆干部人才的责任担当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江苏省援克州医疗队组成专家组深入边境口岸、海关边检、发热门诊等重点区域指导防控、评估诊断,协调后方疾控专家将核酸检测能力提升10倍,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突出贡献。
5年来,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塔里木河畔到阿尔泰山脚下,援疆医疗人才与受援地各族群众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感人故事口口相传,医疗人才如一缕阳光,照耀天山南北,洒满温暖和希望。
(辛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