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员冬训工作开展以来,无锡惠山经开区(长安街道)聚焦冬训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搭建学习阵地、丰富活动载体,唱响“时代青年说”特色品牌,通过新课堂、新号角、新思路、新风貌,切实推动党员冬训“走深”更“走新”。
搭阵地、赋能量,打造理论学习“新课堂”。搭建“学”阵地掀起新热潮。举办惠山经开区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来自机关、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的1200多名在职党员进行集中“充电赋能”,实现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引导党员争做理论学习“排头兵”、真抓实干“主力军”、攻坚克难“突击队”,为经开区二次创业发展彰显先锋作为。通过理论阵地系统学、随身阵地灵活学、活动阵地比赛学的方式,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党员搭建学习阵地,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业态新就业领域走“新”走实。打造冬训“自习室”,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将理论课堂搬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红邮工作室”、“小蜜蜂驿站”等阵地作用,为党员因地制宜打造冬训“自习室”,开展集体学习、线上分享、个人领读等活动,营造“党员干部带头学,群众共同学”的浓厚氛围,让基层阵地理论飘香。各基层党组织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江苏先锋”等线上平台,制订党员冬训计划,开展党员冬训“掌上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课堂、企业宣传载体,开辟“党课开讲啦”“江苏先锋党员大学习”“上汽云学习”“无锡煤机云大学”等党员职工教育新阵地,积极探索建立“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累计2万余人次参与线上学习,让党员学习由“面对面”变为“屏对屏”。
畅渠道、有“声”度,吹响理论宣讲“新号角”。畅通“说”渠道,传播新精神。开展“学习二十大 奋斗谱新篇”宣讲优质课集中评比活动,通过“重点课+微宣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五个必由之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组织“时代先声”宣讲团、“融惠益+”导读宣讲队、党员中心户、“五老”人员、退伍军人、先进模范、新就业群体等,走进小区凉亭、惠之声直播间、安安直播间等,开展“凉亭微宣讲”、线上云课堂等,开设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场直播,举办“新光闪耀 惠就未来”红色直播,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知”更“有味”。建立“书屋宣讲”模式,以大众化阅读延伸冬训触角。围绕冬训五大专题,“分层+分众”精心制订学习实践方案,依托核酸小屋改造后的“梦想书屋”,打造“红色阅读角”,组织青年党员开展面对面互学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体会,让冬训内容以具体化、通俗化的形式传出去、传开来。延伸冬训学习触角,通过“红色党史故事会”“国学课堂”“非遗文化宣讲”等形式,通过多种“接地气”的方式,延伸理论化人的“小切口”,让冬训学习直达广大党员群众的“神经末梢”,以“点”带“面”将冬训的理论学习覆盖更多群体。
活载体、鲜味足,打开实践活动“新思路”。探索“冬训+文明实践”新路径,将冬训学习从“会场”延伸到“现场”。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目,通过写春联、猜灯谜、忆先烈、树新风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文明实践活动成为党员学党史、学思想的新载体。春节期间,为留惠过年的外卖骑手、环卫工人包馄饨、送春联、送影票,拉近党群“心距离”。清明节组织党员群众走进季翼农烈士故居,开展“清明祭英烈 奋力谱新篇”清明节冬训实景课堂活动,带领干部群众重温红色记忆,凝聚奋进力量。结合“学雷锋月”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奉献中体现担当作为。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举办“学习雷锋榜样 弘扬志愿精神”主题活动,通过“公益集市”的形式,为市民提供爱心义卖、政策宣讲、图书捐赠等一站式精准便捷的贴心服务。策划“‘耶’长安 献爱心做公益”主题后备厢集市,在吸引人们购买物品、奉献爱心的同时,传递奉献、环保等社会正能量。在新业态企业设立党员示范岗、先锋速递车等,组建“小蜜蜂义工队”志愿服务队,聘快递、外卖小哥兼任“社区治理流动网格员”,开展争当“网格‘新’骑兵”活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传薪火、新征程,展现时代青年“新风貌”。发挥青年创新优势,汇聚青年蓬勃力量,全面唱响“时代青年说”冬训特色品牌。推动党的理论由“青年听”转向“青年说”,通过青年视野、青年思维、青年话语,呈现一场场接地气的思想盛宴。组织“时代先声”宣讲团,以“深学细悟二十大,知行合一践初心”为主题,开展系列理论宣讲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在“梦想惠开”微信公众号设立党的二十大学习教育专栏,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扬帆起航”“民生温度、幸福刻度”等为主题,精心制作视频微党课,打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云课堂,浏览人次达2万余人次。构建青春网络理论传播矩阵,通过微信、微博、喜马拉雅、小红书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传播,以文字、声音和图片为载体,邀请好人代表、志愿者代表和群众代表讲述正能量故事,用青春力量“零距离”传播党的声音。 (邓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