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门区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全面加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利用,积极推动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功能、创新载体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实现共建共享,激发党员教育新活力。
传承红色基因,建好红色基地。该区坚持先行保护、抢救修缮、长效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统筹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挖掘红色资源、落实保护责任,把革命遗址建设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已全面启动,积极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预计6月底前全面完成斜桥伏击战纪念地、汤景延团部旧址等18处革命遗址抢救修缮工作。
讲好红色故事,创新教育载体。红色故事蕴含的是真善美,传播的是正能量。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该区开展以“不忘来时路 逐梦向未来”为主题的“清明·红旅·传承”寻访革命红色纪念地宣讲活动。宣讲以电视节目为载体、以社教类节目为呈现方式,由11名宣讲员寻访中共海门第一个支部三条桥支部、中共海门县委首任书记沈惠农纪念地、余东阻击战纪念地等11个革命红色纪念地,生动讲述革命历史故事,采取实地情景感受的方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化枯燥为生动,化乏味为有趣,并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在无线海门APP、海门融媒视频号等平台观看,截止目前共有超10万人次线上收看,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教育精品。该区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党员教育的根本要求,以“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为契机,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把打造红色精品教学线路、创作精品党员教育电教片作为工作突破,先后制作了《信仰的力量——两封书信与刘瑞龙的海门红色情缘》、《一面党旗》等55部红色党员教育片,依托区委党校专业师资力量,组建30名“红燕讲师团”,创新开设“宅上党课”“榉树下的党课”等,为全区基层党员宣讲超500场次,鲜活、立体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和红色党课,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遗址“亮”起来,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磅礴力量,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李娟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