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2月25日上午,海安市曲塘镇中桥村30组的“远教客厅”内传出阵阵歌声。村民们如往常一样自发赶来,听“老兄弟围聊会”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现场,荀农、陈桂尧、郑元柏三位老兄弟围绕“红手印——小岗村里响春雷”“双弘纱——乡镇企业富万家”“海安鸡——百万雄鸡下江南”三组对比图,以三个行业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为切入点,向在场群众阐释全会的思想精髓与核心要义。村民们听得认真,时不时地点头回答互动。
窗外寒风瑟瑟,屋内热情洋溢,一个10多平方的“客厅”,俨然成了周边党员钟爱的流动宣讲“打卡地”。“因为腿脚不便,我在党员学习上落了不少功课。现在‘远教客厅’建到了家门口,又有宣讲员透彻的讲解,我感觉今天的收获很大。以后,我一定经常来、准时来!”老党员唐林笑着说。
和老唐情况类似的党员不在少数。据了解,曲塘镇共有老党员4946名,因为居住偏远、腿脚不便等原因,不少党员到村参加党员统一活动日学习很不方便。为破解这一难题,曲塘镇创新融合基层治理网格和线上平台网络,利用先锋党员家中的闲置农房、党员中心户等阵地资源,按照“一面党旗、一块标识牌、一扇初心墙、一组书报架、一套远教设备、一个百兆宽带”的“六个一”硬件标准建设多个“远教客厅”,使老年党员在家门口就能“触网上线”。
在曲塘镇刘圩村,占地百亩的建国家庭农场效益良好、名声在外。今年5月,农场主周建国整合阵地资源,建立“远教客厅”,按照“以学为主、以用为本”的要求,将其打造成农村党员“身边的党校”、干部群众“家门口的课堂”。“通过‘远教客厅’助力资源下沉,用政治教育和科技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致富带富能力。”周建国表示。
如周建国所说,建国梨园“远教客厅”定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并运用远程教育平台收看灵活的优势,适时自选性播放农技培训片,让群众在观看节目中学习农用技术、科学经验。此外,发挥该阵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作用,定期邀请专家指导、答疑解惑,以实践活动保证对理论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日前,这里就举办了一场苏梨主干形栽培技术培训,江苏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为各村村民们送来“科普套餐”。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在场村民耳目一新。“如何培育主干,如何修枝控枝、疏花疏果,如何施肥……视频课件讲得宽泛,经常不得要领。如今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我们更加有了底气。”老党员陈宝礼表示,这是个富民增收的好技术,一定要做好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远教客厅”阵地资源优势,建国家庭农场多次承办省级梨树栽培现场培训及观摩会,向周边区镇的同行和本村种梨农户免费传授种植技术。农场也在“五水一高”传统种植的基础上,不断改良种植方式,新上高产高质新品种“苏翠1号”“秋月”,通过农业项目打开增收致富门。
农技推广如火如荼,学用转化落地有声。在推进“远教客厅”扩容提质的基础上,曲塘镇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将“远教客厅”打造为党员干部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的小阵地。增设“青蓝结对”环节,先后组织4批次年轻农村党务干部到“远教客厅”参加党员活动,通过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传方法,帮助年轻同志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学习,从而练就过硬本领,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乡村振兴蓄足人才力量。
“‘远教客厅’的搭建,精准对接偏远党员学习需求和参训意愿,让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省市党员教育资源直通基层,是有效打通偏远党员教育管理‘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我们将持续发挥其阵地优势,因地制宜打造‘远教客厅’,为党员群众提供更贴心、更全面的服务。”曲塘镇党委书记吉祖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