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中前社区远程教育站点,负责人包朝福,管理员史兴青、夏小惠。
中前社区地处江宁主城区,辖区面积4.76平方公里,人口16000多人。社区党委下设12个支部,共有党员334人。2010年社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税收总额达1.46亿元,可支配收入达1580万元,2010年社区在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中名列第9名。2007年底建成远程教育站点以来,社区党委坚持“规范、实用、实效”的原则,以“用好、用活、出效益”为宗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终端“两网一平台”作用,扎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致反映:远程教育武装了他们的头脑,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技术,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一、深入宣传推介,提高党员群众的知晓度
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为使广大党员群众关注远教、重视远教、参与远教,社区多措并举,积极宣传,努力提高党员群众的知晓度。一是舆论造势。我们利用各居民小组宣传栏、悬挂标语等方式,向党员群众宣传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作用意义、方式方法等。结合去年文明城区创建走访活动,我们印制了远程教育宣传公告,发放到每一户居民家中,力争使远程教育站点家喻户晓。二是现场感受。利用党员教育、居民代表大会等时机,组织参观远程教育站点,让党员群众亲身感受现代远程教育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优势。我们社区几乎在每次开会前后,都要安排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让党员群众充分体验现代远程教育点播式、交互式、现场直播式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了远程教育的吸引力。三是效果引导。社区多次请远程教育的学用典型进行现身说法,让党员群众亲身感受远程教育对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参与远程教育的热情。目前社区党员干部对远程教育的知晓率达到100%,社区群众的知晓率达到85%以上。
二、摸准服务需求,提高为民服务的针对性
社区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开展服务,坚持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先。但站点投入使用初期,却出现“有服务无需求”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群众的服务需求不能及时反映上来。为此,社区党委积极着手建立完善了群众需求反映渠道。一是依托组织网络,主动收集。利用居民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等社区组织网络的人力资源,利用他们对社区情况熟悉的特点,主动收集本社区群众服务需求信息。二是完善便民平台,定期收集。我们在社区和居民小区设立便民服务箱,形成便民服务箱网络体系,并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开启,使便民服务箱真正成为反映社区居民求助情况和收集对社区建设意见或建设的一种经常性途径。三是设立服务热线,随时收集。我们在每个社区党员服务站点均设立了热线电话,构建了“十五分钟服务圈”,不仅更加方便社区居民向远程教育站点求助,而且还能够快速解决居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发挥远教功能,务求为民服务的实效性
2007年底远程教育点建立以来,始终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服务居民群众作为远程教育工作重点,积极把站点打造成教育党员的阵地、党建宣传的窗口、传播知识的课堂、服务群众的平台,取得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着力在提高居民素质出实效。社区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形象直观的效果,努力造成居民学政策学理论学技术的平台。先后组织党员收看党的政治理论60余次,举办各类“居民课堂”37次,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20余次,通过远程教育居民政治理论素养、法律法规和文明礼仪意识等明显增强。尤其是在促进就业上,通过技能培训,社区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另一方面,着力解决居民困惑出实效。社区充分利用“两网一平台”信息量、知识面广的特点,主动做好为民服务工作,努力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目前,站点根据需求,共向居民群众发布各类生产生活信息2400余条,解决答复居民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745个,为居民挽回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损失计26万余元,为构建和谐稳定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区远程教育工作制度
组织党员观看远程教育专题片
社区居民参加插花培训
利用党员专业志愿者服务平台为群众解疑释惑
陈秋璟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得了一手好技术,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