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 采

乡村振兴路上的“好帮手”——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退休干部骆宏才

2020年09月23日 19:15 来源:泰州市姜堰区委组织部

  有人说他是善于协调乡村矛盾的“老娘舅”,有人称他是古道热肠的“慈善大使”,有人夸他是农村年轻干部的“导航师”。他就是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退休干部骆宏才,一刻不停地奔走在乡村振兴路上,发挥余热,活力满满。

  历时一年半编撰《河横村志》 

  古村留痕、农具展示、习俗礼仪……连日来,一拨一拨的村民看了雏形初露的河横村史馆,感慨万千,称骆宏才不亏是村史馆的“总设计师”,留住了河横村的厚重文化,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和乡愁,增添了村庄旅游业的新色彩。 

  68岁的骆宏才,退休前先后担任过村支书、乡镇组织科长、纪委书记、人大副主席等职,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任职期间,骆宏才走遍了沈高每个村。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是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亮点众多,旅游业蓬勃兴起。骆宏才一直想为河横村的旅游业“添把火”。 

  2018年9月,由他主笔编撰《河横村志》,挨家挨户走访,搜寻村史资料,追踪名人事迹,品味农家特产。一次座谈会上,多数人回忆河横村仅有2名烈士。老骆多次前往姜堰烈士陵园,翻找资料,仔细核对,最终发现,河横村有7名烈士,丰富了红色教育资源。 

  今年疫情防控紧张期间,骆宏才也没停步,无法出门,就打电话或微信视频,采写名人趣事,反复核实,誊清校对。疫情形势好转后,他又马不停蹄,收集补充资料。为真实记载农家美食,他自掏腰包,请食客品尝“河横八鲜”等特色菜,写下河横美食文化的章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骆宏才起早贪黑历时一年半,25万字的《河横村志》已顺利完成初审、复审两个阶段。全志分村情概览、生态农业、土特名产、乡村旅游等13个篇章。 

  今年4月,河横村采纳骆宏才的建议,盘活3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建造河横村史馆,复活《河横村志》的经典内容。骆宏才主持设计了村史馆的模型,拿出了结构方案,通过审定。目前,村史馆已启动招投标程序,预计年底前建成开放,将成为河横村新的旅游景点。 

  “一书一馆,骆老付出太多的心血!”沈高镇党委书记申鹏飞说,1983年,骆宏才因手术失误致左眼失明,却向组织保证,一只眼够用了,不会拉下工作。36年过去了,骆老靠着2个放大镜,奔波不停,乡村路边田头,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 

  协调镇村矛盾的“老娘舅” 

  在姜堰区沈高镇,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宅基地搬迁,遇到问题矛盾,只要骆宏才到场就会迎刃而解。 

  2013年,泰州市燃料公司溱湖大道油库选址单塘村,需征地150亩,涉及农户61户,大多数农户与镇政府签订土地补偿协议,但少数农户未能及时搬迁,致使项目无法上马。不知不觉到了2015年4月,沈高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建议让他出面劝说。会后,骆宏才挨家走访征求意见,说出项目落地的种种好处。村民老李的宅基地,是一块河塘上填平的地方,施工时墙基塌陷。老李急得直跺脚,骆宏才拍着胸脯保证,“老李别急,房子造不起来,就搬到我家住。” 

  骆宏才请来专业队伍,借泵抽水,清理淤泥,浇筑底板,连续苦战11天,终于稳住了墙基,感动了老李。 

  一户一策,因人而异,逐个解决。骆宏才真心为群众着想,善于换位思考,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矛盾,姜沈路拓宽、姜官路改造、启扬高速建设、纺织厂搬迁……促成了一个个项目落地见效,赢得乡村“老娘舅”美誉。据统计,骆宏才仅协调化解的征地拆迁矛盾就有上百起,节省了政府上百万元的开支。 

  乡村扶贫助困的“慈善大使”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农村基层工作者,要善于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骆宏才日记本扉页上写有这段话。 

  骆宏才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奔走在乡村路上,只要看到身边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会掏出日记本,记下姓名和联系方式,落实帮扶措施。 

  4年前的一天,骆宏才走访华杨村发现,孤儿小梅家庭困难。小梅4岁时失去父母,跟着年迈爷爷奶奶生活。72岁的爷爷在外打零工,奶奶手脚残疾,一家三口主要靠低保维持生活。骆宏才走进小梅家,将手机号码写在她家墙板上,“以后,有什么困难,直接打我电话。”从此,骆宏才隔三差五就到小梅家,送衣送物,辅导其学习,激励她奋发进取。骆宏才还多次找校领导,反映小梅家的困境,减免了相关费用。疫情防控期间,他两次到小梅家,送上零用钱、生活物资、学习用品等。 

  “没有骆爷爷帮忙,我上不了大学。”天民村大学生杨小宇逢人便夸骆宏才的好。小杨父亲几年前因车祸去世,母亲患重病。去年暑假,小杨考取大学,拿不出钱来,决定弃学。骆宏才知道后,主动为他代言,通过线上线下为小杨筹集到善款8.3万元,解决了小杨大学四年的费用。春节期间,骆宏才登门了解学习情况,送上压岁钱。春节后不久,防疫形势严峻,小杨母亲去世,骆宏才不好出门,微信视频安慰对方,劝其丧事从简,如有困难,随时告知。小杨深受感动,按要求落实。 

  防疫期间,骆宏才放心不下居家困难群众,先后给2名孤儿、5名重病患者、沈高镇敬老院的36名五保老人送钱送食品。敬老院73岁的老人陈铁荣感慨地说:“老骆是难得的大好人,大多退休金用于扶贫助困了!” 

  这几年,骆宏才以各种方式,先后帮扶了30多名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沈高镇党委政府称他是乡村扶贫助困的“慈善大使”。 

  乡村干部成长的“导航师”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农村强不强,就看领头羊”长期扎根农村基层领导岗位的骆宏才深有体会,竭力为农村培养德才兼备的乡村干部成了他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骆宏才就忙着准备了《我的角色我做主》《我工作我快乐》等4本书籍,送给华杨村副支书袁爱成,讲述赠送每本书的目的。如《我的角色我做主》希望袁爱成立足岗位,尽职尽责,不推不让,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送书送学习资料,经常找我交流,讲授农村工作经验。老骆就是我成长路上的‘导航师’。”袁爱成情不自禁道出肺腑之言。他曾开拖拉机跑运输,启杨高速公路华杨村段施工时,袁爱成开车送土,骆宏才负责协调矛盾,两人相识。 

  袁爱成头脑灵活,舍得吃苦。骆宏才看在眼里,赞在心里,找他谈话,“自己干得好不算好,只有带着大家一起干,那才是真正的好。”连续多次交谈,袁爱成想通了。紧接着,骆宏才又找村“两委会”,推荐“能人”。就这样,袁爱成进了乡村后备干部队伍,从村主任助理干起。三年前,袁爱成担任副支书,整合承包了村民不愿种的100多亩孬田,成立家庭农场,购买5台大型农业机械,种起了绿色高效示范田,吸引10多位贫困村民到农场“上班”,带动百余农户从事高效农业,共同脱贫致富。 

  姜堰区沈高镇农业助理、冯庄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也是骆宏才一手培养起来的优秀干部。43岁的吴亚东原做水暖器材生意,认识骆宏才后感觉遇到了“伯乐”,进班子、入党、当会计、做主任。骆宏才鼓励吴亚东干好工作的同时,每天要抽空学习。2016年,吴亚东顺利考取公务员。如今,吴亚东带领冯庄村村民干得风生水起,正在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千亩示范基地项目,联手省农牧院,打造集优质养殖、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基地。“老骆是我的终生‘良师’,时刻提醒我,挑好走稳乡村振兴的担子。”吴亚东有感而发。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骆宏才先后为沈高镇村培养了10多名干部,深深扎根农村,众志成城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钱宏斌 辛玫启)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