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致富,是吴曙春的初心和梦想
吴曙春的父亲和岳父都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耳濡目染,他骨子里有着深深的农民情结。尽管在部队服役13年,成了“城里人”的他心中时刻牵挂着农民的生活。1998年,转业回到镇油米厂工作,生活倒也安逸。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企业破产,他下岗当起了农产品经纪人,先后贩卖过菜籽油、玉米等农产品,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收购时,他不忍心压低农民的价格,高价进低价出,最终亏本收场。
但在与农民打交道的两年时间里,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农民就要在农字上做好文章,他毅然决定,回村里工作,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2008年起,在双甸镇田季村任村干,2009年任镇东村主任、镇东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任石甸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村干近20年,我接触得最多的是老百姓,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作为他们的领路人,我就是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家家户户都富起来。”20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得初到石甸社区时,村里账面上赤字累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在他的努力下,2016年争取到了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落户该村,共修建水泥路22.43公里、硬质渠38公里、高标准绿化20公里,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到目前,村里不仅还掉所有债务,而且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固定资产等形式,年村营收入80万元,有了“源头活水”。
小试牛刀,他让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
2003年,全民创业的热潮席卷如东,作为普通村干的吴曙春带头创业,创办了一家织布厂,从事过纺织工作的爱人回到家中,既当“老板”,又当工人。虽然只是几个人的小作坊,但由于厂里给工人开的工资高,又为工人们交纳了“五险”,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工人们口口相传,要求到厂里来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倒逼着吴曙春将企业的盘子越做越大,机台从原先的16台,到32台、108台,从原先的老式织机,到喷气织机,从纺织作坊,到年销售近亿元的纺织有限公司。企业目前拥有喷气织机150台,浆纱机1台,不仅织布,而且浆纱,承担了周边不少纺织企业的浆纱业务。这也解决了一部分男性的工作岗位,尤其是一些5060农村男劳动力,不仅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而且有了不菲的收入来源。
企业在一步步变强,职工在一天天变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如何让他们有安稳的工作,吴曙春和爱人不停地跑订单地,“只要有了订单,工人们才有活儿做,才有收入!”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景气,企业也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但夫妻俩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将目标定位在生产高端产品上,经营范围也从原先的织布拓展到床上用品生产上,闯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目前,我们昊至琼业纺织有限公司有职工110多名,清一色都是我们本村的人,年龄大的近70岁,人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收入多的职工月工资达到万元以上。”吴曙春说。
土地流转,他挖到百姓致富的“第一桶金”
与农民的交往过程中,吴曙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农民由于没有能力种田,但宁愿土地抛荒,也不肯转让给别人耕种。
2013年,吴曙春到石甸社区任党委书记,当时,双甸镇招引到一个农业项目,东台客商到双甸承租1500亩地种植大棚西瓜,项目落户在石甸社区和高前村,需要石甸社区成片流转土地800亩。项目确定了,但村民却不肯流转土地,尽管当时的年租金达到每亩1000元,还是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吴曙春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用了整整60天时间,说服所有村民与村里签订了土地流协议。这也是石甸社区流转的第一片土地,拉开了全村土地流转的序幕,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土地流转的甜头,一些村民主动向村“两委”提出流转的要求,到目前,已流转近4000亩。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西瓜重茬,东台承包商不再继续租赁土地,留下800亩空地无人接手,吴曙春能自己当“接盘侠”,投入27万多元,对土地重新平整,采购肥料,恢复被破坏的封作物层,又购买了插秧机等农机具,以及烘干设备等。由于土壤作物层受到破坏,加之随后的两年天气不作美,尤其是麦季,受病虫害影响等等,两年的收成都很不理想,为提高土地收益,吴曙春又种了100多亩卷心菜,又赶上卷心菜跌价,当时,卷心菜市场价从最高峰时的每斤两块多,降到每斤不到一毛钱,连采收成本都捞不回,只好放任烂在地里。可再难不能难群众,两年间,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分文不少,他从自己家的企业里拿钱垫上,用工费用都是日结,不欠农民一分钱。
2017年底,省财政厅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落户顺利落户石甸社区。项目区需要至少800亩连片土地,由集体经营管理,而当时吴曙春经营的800亩地正是出效益的时候,他不向集体要一分钱违约金,将土地转让给合作社。评估公司对他家的农机具设备折价,刚刚买回还没来得及安装的烘干机,瞬间就变成了二手货,被打折处理。他爱人很不理解说:“别人承包土地都发了财,怎么到你这里经营,就要倒赔钱?”吴曙春笑了笑,说:“我是村党委书记,难的事就要我来担当,享好处的事,我们就不要去想。土地集中经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梦想,是我的初心,如果不是这个初心,我就不会去做村干部,守着家里的纺织厂,我可以过很舒适的小日子。守着这片承包地,我也会有不少收入,但现在有了更好的项目,我就要让这片土地更有价值。”
很快,如东县希望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村民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一亩地为一股,村干带头劳动,村里有劳力的也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年底产生的利润按股份进行分红。目前,全村有382户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去年,合作社实现盈利50万元。
共同富裕,致富路上他不让一个人掉队
“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喝的是家乡水,吃的是家乡米,是家乡把自己培养长大,自己走前面去了,也要让大家跟上。”吴曙春自己富裕了,但始终不忘村里的困难群众。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和价值观。没有农民生活在水平的提高,没有农村生活方式的嬗变,新农村建设就失去最本质的意义,富裕起来的如何持续发展?吴曙春强心聚力带队伍,他处处时时以身作则,公正廉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经济年年增加。明确每个党员自身所需要做的事情,使党员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当村民的知心人,党群关系融洽,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在帮扶贫困上,让先富起来的党员出一点力,采取“一帮一”和“几帮一”等形式,帮扶结对认亲活动,使村困难群众得到关爱,体现党组织的温暖。自己带头与困难群众结穷,送岗位、送资金、送技术,他先后帮扶的3名困难家庭全部脱贫。
村民李正国几年前因为车祸落下了残疾,家里失去了劳动力,每逢春耕夏种,他就愁云笼罩,将土地抛荒又舍不得,只得请人耕种,而现在他家的7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光是流转费一年就能拿7000多元,再加上年底的分红,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村里成立合作社解决了我家的后顾之忧。”李正国动情地说。
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吴曙春将帮扶合作社困难群众写进了理事会章程,提出每年将集体收益的10%用于困难群众的补贴、慰问。先后有8户群众因生病、残疾等原因,接受合作社救助近10万元。“到2019年,我村已实现全部脱贫,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吴曙春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