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把轮椅,一个窗口,13个年头。48岁的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直默默奋战在信访工作第一线,深受群众爱戴。
他,退役军人,却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精气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诠释着共产党员忠于事业、为民服务的品德,深得组织的认可。
他,就是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泰兴市级机关优质服务标兵、被誉为百姓信得过的“轮椅上的信访干部”白国龙。
把信访问题当家事
2006年,白国龙从乡镇调任泰兴市信访局办信科科长。从事信访工作后,他才体会到这份工作的难度和艰苦比想象的大得多。为做好工作,他把信访问题当家事,热心钻研业务,并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交朋友,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并啃下了苦干精深的法律知识和心理学书籍,成功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不可多得的调解专家,先后参与制定市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制度、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制度等,为我市依法处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工作得心应手时,2008年,白国龙不幸从楼上摔下来,经过一年多的多方治疗,虽然生命保住了,却高位截瘫半身不遂,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虽然他身体伤残了,科长职务也辞了,但他满腔热情解民忧的工作干劲丝毫没有放松。
2012年6月,两位村民因邻里界址起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其中一方跑到信访局上访。白国龙深知:邻里问题无小事。就利用周末请同事开车把他送到现场,找群众个别交谈,层层剥笋,了解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找出双方信得过的关键人,做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待时机成熟时,他再因势利导,对两家反复讲“邻里好、赛金宝”的道理,终于使双方握手言和,成功调处了这起持续10多年的纠纷。
上访群众吴某妻子去世,唯一的儿子又离家出走,多年毫无音讯,家里生活十分窘困,居住的房屋又年久失修、面临倒塌。万般无奈之下,2016年8月,他来市上访。白国龙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解决住房安全问题,请镇里帮助申请危房维修资金,让吴某原地翻建起了3间瓦房。同时,对照相关政策,帮他办理低保,解决生活困难。
“市信访局一个坐轮椅的干部对百姓真好,人又热心又能干!”通过百姓口口相传,白国龙名声迅速传开。近年来,每年经他手处理的各类纠纷有300多件。仅2018年,他接待来访群众216批312人次,群众满意率96%,零投诉。
把信访群众当家人
信访工作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群众寻求帮助的渴望、对政策不解的疑惑。要求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信访人往往带着情绪和不满而来。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指责,他始终把信访群众当家人,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解渴、一句好话暖心。
2018年,有位无理取闹的信访群众蔡某,当着许多群众的面大骂白国龙,并扬言要掀掉他的轮椅,让他爬不起来。白国龙不急不怒,依然有理有节、认真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得到围观群众的拍手称道。
白国龙却说:“没什么,既然我每月领取几千元的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就是我的职责所在。”
春风化雨暖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接待来访中,白国龙总是认真分析每一个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在哪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心比心分析给群众听,并积极帮助解决,做信访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和解忧人。
白国龙每年的治疗费多达几万元,但在他的办公室抽屉里,经常放着几百元,为来访群众买吃的、喝的,付回去的车费等,每年多达好几千元。
2007年4月,山东省信访局致函我省信访局,我市一家工厂拖欠16名山东籍工人几万元的工资,请求帮助解决。接到通知后,白国龙迅速会同市劳动监察大队的同志赶到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原来,厂方认为工人怠工并损失了10多万元的材料,工人们则认为企业没有履行合同,克扣了他们的报酬,双方矛盾激化。
针对掌握的情况,白国龙和劳动监察大队的同志迅速商定方案,先将厂方和工人分开谈,耐心倾听,让对方把心里话说出来;磨破嘴皮,让对方明了法理情理,以真诚和热心获得双方的信任后,让双方心平气和地坐到一起商谈,仅一天的时间就圆满解决了这起劳资纠纷,得到双方的一致好评和省局的肯定。
把信访工作当家业
信访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群众期待高、矛盾集中的工作。由于科里人员少、业务量大,加班加点成了常态。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而言,从事这项工作是一项既劳筋骨、又苦心智的事。但对于白国龙来讲,更需要加倍付出艰辛努力。有时,为一件来访要忙到深更半夜,接待集体访更是耗尽心血,要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绝非易事。
坐上轮椅后,白国龙的母亲、妻子及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去上班了,特别是不要他加班,要他好好休养。但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信访工作当家业。他对他们说:“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白国龙经常说,“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老百姓反映的合理诉求妥善解决,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给弱势群体送去阳光,赢得他们开心的笑容,就是受再多的委曲、吃再多的苦都值得。”
2018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他上班的路上,一个40多岁的女同志主动上前为他推车,并一路咨询如何处理一桩家务事。这位女同志的弟弟长年在外打工,弟媳在一家公司做保洁,房屋拆迁后在外面租房住,现听说弟媳和该单位的一个男士好上了,该怎么办?
白国龙首先告诉她,不要先入为主地听信传言,又用拉家常的方式,从搞清事情的真假、拆迁款的分配到家庭和谐、子女抚养和未来的幸福等多方面分析,让这位妇女听后感叹不已。几天后,这位女同志专程赶来告诉白国龙,他弟弟和弟媳已消除误会,两人重新和好。
2017年腊月二十八晚上6点多钟,白国龙整理好桌上的材料准备下班。市民丁某急匆匆来到信访局接访大厅,反映上午家人去世,急需钱。请求帮助讨回几万元工钱。
白国龙一边安慰他,一边快速思考:这件事不能按常规程序走,他立即向所涉单位经办人打招呼,帮助联系老板。经发动多方力量,终于接到老板的电话,经过反复劝说,这位老板东拼西凑当夜把钱交给丁某。
13年来,白国龙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奋战在接访一线,虽然不知受到过多少委屈、误解,付出了多少辛苦,但白国龙始终认为,既然当初选择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信访事业,就要不忘初心,专注信访、热爱信访、奉献信访,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党旗增光添彩。
因工作出色,他先后荣立三等功、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但是,自从意外伤残后,工作比过去难做了,付出的汗水比过去更多了,他的忠诚与担当再次得到组织的认可。当领导和组织上给他荣誉时,他总是让给他人。“我只要能够为群众做点事情,让群众开心就满足了。”听,这位身残志坚的普通共产党员、信访工作人员的心声!(叶余华 李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