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扬州大学商学院的李家春是一名彻彻底底的“新村官”,2013年才出的校门,从没下过地、种过田,更没接触过村干部。毕业时一腔热血去了农村,却在刚进村就没了自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腼腆又青涩的小伙子,带着何桥土豆闯开了上海市场,用“俏土豆”换来了农民的“金豆豆”。
农业产调“艰辛路”
事情还要从2013年说起,2013年徐州市蔬菜核心区项目落户到了何桥镇,经过严密的论证和分析,何桥镇党委政府确定了以发展土豆为主的农业产调思路,李家春所处的土楼村处在规划之中,便也开始了农业产调之路。但是对于习惯种植粮食作物的村民,对政府推出的项目还有些顾虑,一方面担心产量不好,另一方面担心蔬菜销售不出去。李家春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和村支书合资,带头流转了100亩土地,架起了钢管大棚种植土豆。同时向村民宣传土豆的优势和钢管大棚的好处,挨家挨户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李家春的不懈努力下,村里的几个种植大户牵头发展了200亩的钢管大棚种植土豆,随后,其他村民们也陆续开始了种植。大棚是建起来了,可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如何科学播种和管理成了首要问题,李家春天天跟着镇里请来的技术员学习土豆种植知识,回到村里,他通过村广播和村公示栏等途径向村民迅速普及这些知识,那段时间,他天天和村民们一起待在地里,一起种植土豆,迅速拉近了他和村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成了村里的小名人。
“真诚沟通”获信任
农村有句俗语说“种的好不如卖的好”,如果不能卖个好价钱,土豆就算是获得了高产量也不能给村民们带来收益。因此,李家春在土豆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忙着找起了销路。2014年1月,李家春与三名同事一行四人到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进行调研,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对上海的农贸市场、蔬菜经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正在建设的新型综合批发市场进行调研,并先后在江桥公司所属的各个蔬菜经营批发市场、综合性集市、部分超市等多家单位进行学习。在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调研期间,他上午参加江桥蔬菜批发市场安排的培训,学习如何在市场中交易、如何包装自己的产品、如何确保自己蔬菜的食用安全。下午,他就到市场中,向经销户和采购商了解市场行情和需求变化。刚开始在市场调研时,许多经销户见到他只是随便聊聊而没有和他合作的意愿,跟他说两句就不愿意多聊了,他觉得这样不能了解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于是他就开始改变策略,让自己扮演成土豆种植基地的负责人,由于之前对土豆种植技术的学习,关于土豆的事情他也能说的八九不离十,这些经销户一看他能大量供给土豆,顿时都来了兴趣,开始跟他说实话,这让他得到了关于土豆销售的第一手资料。
“对接市场”喜丰收
2014年5月份中旬,何桥土豆开始大量上市,他们的产量远远高于周边小经销商的需求,而土豆的价格一天一个价,早卖一天就能多收益一些。种植土豆的村民们都很着急。这时,李家春开始跟之前在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的结识的土豆经销商们联系,由于接受过市场培训,对于土豆如何进入市场销售他已经非常熟悉。2014年5月16日,李家春组织村民将第一车21吨的土豆运达上海。由于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实行蔬菜分类准入制,一般第一次进市场的车都要在外面排队等待,但是他们的土豆不能,早一天进入市场就能多一份的收益。李家春立刻联系上了蔬菜批发市场的管理人员,当管理人员得知是合作基地何桥镇来的土豆时,当即就对他们的车予以通行,使得他们的土豆能够及时进入市场。由于他们的土豆品质好,又有市场内最大的土豆经销商帮助销售,第一车21吨土豆4个小时内就销售一空。随即,李家春跟村里的大户们联系,让村里积极组织货源,又拉了三车土豆销往上海,多达90多顿,销售额达到了20多万元。村民年收入由传统作物的5000元上升到近万元。(杨建雷 柴 敏)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