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半个世纪始终兑现着一句诺言:“让农民富起来!”
一句话,镇江丘陵地区农民传说了25年:“要致富,找亚夫!”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2003年早春,40多岁的王巧娣要下岗,心里毛毛的:“以后自己能干什么呢?”她每天下班路过大卓村附近,有一片岗坡地一直荒闲着,以前从没关注,有次却盯着这片20多亩的荒坡发愣了。巧的是她妹妹在市电台工作,就告诉她:“姐,句容的草莓火了,种什么?你找赵亚夫呀!”巧娣的一个求助电话,第二天,赵亚夫就到了她家。那是个大夏天,脸上汗淌淌的赵亚夫先仔细查看了地形,接着用锹挖起土,在手里搓了又搓,肯定地对巧娣说:“这儿,你可以种桃树!”巧娣起先犹豫,后想有赵亚夫在,很快第一批桃树苗栽下了。
打那以后,巧娣的全部心思都在那儿,等着树枝发芽。一个月后一株株枝上鼓起了芽苞,巧娣先是一乐,可发现另一处的树苗枝头没动静,心一下又悬了起来。一个电话,第二天赵亚夫立刻赶过来。气喘吁吁的他没歇下,就跪在地上,扒出泥土,仔细看了看根部,还是跪着,对巧娣说,这是一种病虫害,我帮你先技术处理。“现在的姐妹桃园年纯收入近30万元,我种的桃子敢说是句容最好吃的桃子,我能有今天靠的是赵主任啊!”王巧娣说。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近20年来,赵亚夫在镇江的大地上,帮一户,富一户,帮一村,富一村,他创造了一套“精准帮扶”的方法论。丹阳杏虎村,是烈士许杏虎的家乡,原是丹阳最贫穷的村子,是赵亚夫因地制宜,免费送苗,桃花依旧笑春风,“杏虎牌”水蜜桃年年供不应求;丹徒五塘村原来也穷得很,是赵亚夫主动上门,提供有机稻种。已故全国劳模方继生的葡萄一直种不好,还是赵亚夫,让“老方葡萄”一下成了响当当的品牌,方继生临终时最惦记的人不是家人,而是赵亚夫!
汶川地震后,又是赵亚夫来到四川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很快建起来。在绵竹,无论是干部还是农民,见到镇江来的记者都会这么说:“赵主任,不光是你们江苏的,也是我们四川的宝啊!”
亚夫精神感动了万千农民,更带动了他曾工作过的镇江农科所。他带过的糜林、芮东明、潘跃平等一大批农技骨干都像赵亚夫那样,“以点带面”,长年奔波在乡间田头,原来的白面书生,现在个个都黑得像农民,农民夸他们是“二代亚夫”。
雷锋和焦裕禄精神,我心向往之
时光倒回53年前,赵亚夫比雷锋小两岁,22岁的雷锋牺牲后,他立刻打了入党报告。珍藏了半个世纪,两页纸已经泛黄,但字迹还是那么清秀,念一段就感受到一颗滚烫的心:“我抑制不住强烈的感情,我要向亲爱的党表示决心,做雷锋式的青年,做党的好儿女……我已经22岁,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自己长大了,究竟怎样做人?雷锋同志短暂一生给我作了回答,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明白应该怎样做人……”赵亚夫轻轻念着,老伴一旁静静听着,禁不住眼眶发红说:“时间一晃,他退下来10多年了,还是这么拼命啊!一年到头,几乎天天往外跑。一大把年纪了,经常不是掉在沟里,就是跌在坡上,身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常怪他又心疼他。你看,我家门口一大堆鞋子,我买的都是厚底带沟,让他穿起来不容易滑”。赵亚夫嘿嘿笑道:“其实还是老伴最懂我,支持我。”
赵亚夫话语缓慢,但思想活跃。亲身经历过那个贫困年代,深知农村穷,农业差和农民苦,他回忆说:“从读农开始至今已54年,改革开放前一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田间也是课堂,干活也是上课,农民也是老师,农村生活、农村调查没停过。1982年,我到日本研修才看到差距大,人家的农村怎么这么美?农业这么发达?农民日子过得这么好?震撼以后我下决心,好好学点东西,迟早要赶上他们。回国时啥好东西也不带,就带20棵草莓苗。结果,就是这20棵草莓苗没几年就在句容‘万山红遍’,‘草莓楼’一批又一批出现。农民高兴,我也高兴啊!”后话锋一转,他又提起了当年学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激情岁月,在田头,给农民念那篇通讯的场景记忆犹新,还随口吟诵了几句焦裕禄的名言:“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赵亚夫还说,今天雷锋和焦裕禄精神并没过时,实际已成为国家精神元素,中国社会无论往前走多远,都离不开这种精神支持,现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他们依然熠熠闪光。我虽做得还不够,但心实向往之。
一生在为农服务的路上“赶考”
赵亚夫不喜欢讲大而空的道理,也不讲农民听不懂的知识。他深知:“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2001年,赵亚夫是从镇江市人大副主任位置退下来的,省里要新任他位子,他坚辞,继续呆在农村,他想让“乡土中国梦”破土而出。农业现代化现在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他暗暗发誓,尽管时间本钱不多了,集中10年时间抓出一个示范性的点!
地处句容、溧水、溧阳三地交界的戴庄村,是茅山老区腹地最穷村,十几年前,特别闭塞、落后,到处是荒岗坡地。2003年,年过六旬的赵亚夫却把整个村子跑了个遍,然后从人口、文化程度、劳力、收入、田地、务工等情况一户一户的搞问卷调查。没多久,“心中有数”的他和村干部共同下出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招招好棋、妙棋。村子一年一个大变化。谁也没料到,不过十年时间,农民的人均收入从不到3000元到去年的1.66万元,戴庄村变成了镇江的最美乡村。
去年8月上旬,在日本举行了“亚洲环境创造型稻作研讨会”,赵亚夫是我国唯一被邀请参会作大会主旨发言的人。他用流利的日语介绍,在中国丘陵地区一个叫戴庄的村子,这几年农民是怎样学会种植有机越光稻米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一名参赞会后握住赵亚夫的手夸奖道:“日本的新闻也报你,日本人没想到,中国农村也会这样注重可持续,他们对你真的是敬慕有加,也是你的‘粉丝’啊!”
戴庄十年,赵亚夫首先关注的是有机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江苏第一家有机农业合作社在戴庄成立了,全村95%的农户先后全部入社,全省、全国现在各种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赵亚夫总是说,戴庄这个合作社与其他很多合作社本质上有区别,关键是入社的普通农户可以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还强化了村级党组织作用和合作社经营管理支撑问题,对乡村治理结构有启迪。4月1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句容蹲点,专门和赵亚夫倾心交谈:“你的许多调查报告和讲座,对我本人都很有启发,对全省农业现代化都有很大促进作用,你不但找准了方向,还找出了办法。”
正因为赵亚夫几十年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所以,农民群众才把他抬得高高的。赵亚夫说自己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荡气回肠的故事。他心廉身洁,真情为民,这一生就在为农服务的路上“赶考”。(江 鸣 傅伟峰)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