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布鞋,一副眼镜,和蔼可亲,就是这样纯朴的笑容、亲民的打扮,眼前的社区书记徐斌让人感到格外的亲切。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金益社区的党委书记,徐斌尽心尽力为社区搞建设,为社区谋发展。2011年6月,他被苏州市委授予“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荣誉称号,2012年6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担任党委书记的这些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为社区着想,一方面思考着如何让社区中老一辈的居民脱去渔民、农民的“帽子”,迈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他钻研着如何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挣更多的钱。
党委书记兼职“总经理”
早在2002年的时候,小区开始动迁,如今的金益新村也是由当时的金湖新村和二一四村合并而成。在动迁之前这两个村也是娄葑镇有名气的“经济薄弱村”,如何搞好建设?徐斌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为了努力建好社区,同时也让居民能够过上安稳的好日子,社区成立了金益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徐斌担任了公司总经理,带领社区百姓们一起发家致富。
“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干事”——这是徐斌对待自己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正是这样一种朴实、简单的想法,使他无论在社区建设还是公司经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全社区7675本地人口,共1913户,每家基本拥有1-2套房用于出租,房东经济成了本地居民收入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外来人口达到了14000人,通过建立警务室,加大对社区管理的密度。通过成立“股份合作社”将分红给百姓,帮助百姓共同致富,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经济来源。
把“渔耕文化”带进学校
“自己小时候种过田,体会过,但是捕渔文化也只是听长辈们说过”。徐斌最骄傲的一件事也就是当他谈起自己用心打造的“渔耕文化园”,每次带领别人进“园”参观都仿佛有道不尽的历史。他说当年村里有很多村民靠湖打鱼,但现在他们的后代却无法辨识出蚌叉、虾笼是做何而用。他觉得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祖宗的“根”是不能作为记忆淡退的,这同时也是金益的老辈们深感共鸣的。
从构思这个想法到“渔耕文化园”的最终建成,前前后后共花了三四年时间。园面积虽小,但内容丰富,门口是找工匠专门按照等比缩放制作出来的一艘“配备齐全”的渔船,渔船旁摆放的两块石碑是徐斌眼里的“镇园之宝”,石碑立于明、清时期,上面记录渔民与渔霸作斗争、防止过度捕捞等各种事迹。旁边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渔叉、包裤等过去的捕鱼工具,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徐斌经过走访老百姓后,百姓们自愿捐出的。自年初开园以来,金益社区附近的学校时常会组织学生过来参观,徐斌还在渔耕文化园旁边开设了一个法律知识普及馆,他希望孩子们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法律知识,能够让现代法律与古代文化两方面知识共同吸收。
“下一步我们会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来参观我们的渔耕文化园和法律知识馆,让下一代了解祖祖辈辈是干什么的。”徐斌说。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无论是“渔耕文化园”的建设,还是金益经济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都是徐斌这几年来的心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百姓能够脱离过去传统农村陈规陋习的束缚。
从社区文化着手,把文化建设当做人生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因为文化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同时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徐斌的话语中,“为百姓多做点事情”成为了他口中常说的一句话,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做得太晚,农村建设的路还很长,但是他始终坚信终有一天能够改善金益百姓们的生活,让村民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他心目中一个小小的理想,却折射出一个伟大的信念。
办公桌上摆放的《交往八项修炼》是徐斌平时喜欢翻阅的一本书,对于他而言,学会与人交流也是他平时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多次与村民沟通、交流,他将村上的“老一辈”邀请到社区进行文化的讲授,虚心聆听,耐心学习。徐斌对文化的执着不仅仅是传承了下一代,也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赏,从根本上来讲,大家也都是希望能够把历史展现给更多的年轻人看,让他们体会祖辈的生活,了解从前的文化。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