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赵荣法,在海门乡村远近闻名。
这位超龄“服役”的海门港新区灵树村老支书,数度让位,可村里人不干,成群结队往乡里跑:“赵书记不能走!”“2015年,我们的村集体收入要超过500万元。”千亩设施大棚、百余幢农家别墅、数十家企业集中坐落……老支书动情地说,“群众信任,就是最好的褒奖。”“草莓书记”叶剑生、“招商书记”沙学兵、“甜瓜书记”季汉平……近年来,在海门农村,受群众拥戴的村党组织书记不断涌现。
“共产党员,不能只顾自己富”
“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只顾自己富;带动大家富,才算是个党员!”
说起当年回乡当村支书的事,常乐镇党委副书记、培育村党委书记叶剑生说,如果重新选择,他依然会走这条路。
1986年,叶剑生退伍回乡在乡办企业工作。1997年,他租赁承包了常乐大生水处理设备厂,两年时间就赚了几十万元。可当他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仍住着矮小的老房子,村里没一条像样的路,心里不是滋味。
1999年,在当地党委大力支持下,叶剑生毛遂自荐当上了培育村党支部书记。
“村支书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叶剑生摸准行情,自垫本钱,带着大家种草莓。从当年的18亩到现在的2500多亩,10多年时间,培育村成了草莓专业村,农民种草莓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叶剑生也被誉为“草莓书记”。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引领群众走上富裕路的带路人。”海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鲁亚飞说。不拘一格用人才,海门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界限,“外聘外引”,把党员队伍中的经济能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民营企业家等纳入选才视野。
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锦石,不仅自己的企业发展成资产超百亿的“中国企业500强”,还担任起中南村党支部书记,把这个当地出了名的贫困落后村,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小康村”。
在源头把关的同时,海门大力实施村干部提升工程,“双培双带”和“递进培养”,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村书记。
目前,海门村干部致富项目拥有率达90%,新建党群致富共同体4820个,村干部挂钩对象脱贫致富率75%,带领10万多群众走上了发展致富之路。
“风险我承担,利润归村民”
“大棚里各种蔬菜一茬接一茬,客户要得多,农民摘得也欢。”
这两天,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欣乐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倪云标格外忙碌。
现在虽不是蔬果盛产期,但每天倪云标销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蔬菜超过万斤。“是戴书记让我们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倪云标说。
村党支部书记戴美英是村民眼里的信得过的“智多星”。
2003年,接手长圩村时,她就发现了村子穷的关键:一是万亩土地没有好好利用;二是村里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
一次偶然机会,戴美英结识了一位蔬菜经纪人,找到了规模种植蔬菜的致富渠道。
“风险我承担,种植利润归村民。”为了鼓励村民们参与种植,戴美英拿出自家地试种,还冒着风险与村民签订保护价包销协议。结果,当年就掘了个“满桶金”。
目前,长圩村设施栽培已发展为千亩高效农业区,而戴美英也被群众拥戴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最美基层女干部”。
“近年来海门涌现出的村干部典型,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敢于负责、敢挑重担、敢于攻坚的‘三敢’精神。”海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鲁亚飞说,老百姓喜欢能人,更喜欢公道人。
担任临江新区希圣村党支部书记10多年,许成忠出差私车公用,从不在集体资金中报支一分钱。在经手建设村部和新农村聚居区过程中,从不插手采购物资,对村财务每一个收支环节始终坚持透明办事。
说起当村干部的体会,许成忠说,芝麻官管的大多是芝麻事,但这些事牵动着老百姓,就一定要做好、做到位。
“先做贴心人,才能做好当家人”
“要先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做好当家人。”赵荣法说:“基层工作是靠脚底板来做的。”
担任村干部38年,任村支书30年,赵荣法始终保持一个习惯:每周至少跑10户家庭、每年至少将所有家庭跑一遍,“光日志就留下了二三十本。”
2001年,灵树村与另外两个薄弱村合并,村级负债超百万。赵荣法深入组、户了解村情民意,拟定了“兴办工业园区、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和特色农业转移”的5年发展规划。
工业建设需要用地,征地拆迁时,赵荣法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算账比较、亲情感化,最终全村三分之二的承包地流转到村集体。
如今村里入驻企业32家,吸纳700多个村民务工。农业实现工业化管理,农民出工拿工资,土地拿租金,一举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以前家里生活困难,自从腾胜精密锻造厂落户村里,女儿进厂当了工人,我也到企业看大门,全家还住上了26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村民陆广元乐呵呵地介绍。
10年前,灵树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如今达1.9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00万元。“为啥不让赵书记走,因为他心里装着我们!”村民江菊英说。
这10多年来,灵树村筑公路、修花园,还建起了污水站,没让村民出一分钱,相反,自去年起,所有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水利工程水费也全由村集体全包,80岁以上村民大病医疗保险费全部减免。
近10年来,海门市先后有76名村书记、128个村党组织荣获国家和省市级荣誉,占全市村书记的30%和村级党组织的55%。
每一面旗帜都彰显了时代的精神风貌,每一面旗帜都蕴涵着无穷的感召力。这些“脚底板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海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展身手,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雁”。(王 军 施佳男)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