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 采

戴美英:奋斗的人最美

2015年01月30日 15:52 来源:海门市委组织部

  “我生在长圩,长在长圩。小时候我就有个梦想,长大后要让家乡富起来,让家乡美起来,让村民过上富裕的日子。”在江苏“最美人物”电视发布会上,海门市长圩村党支部书记戴美英这样说道。除了欣乐露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这个头衔,她还是亮奥体育用品厂董事长。

  2003年,戴美英接手长圩村时,村里负债3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只有1250元。那时她就发现了村子穷的关键:一是土地没有好好利用;二是村里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

  为了彻底甩掉后进帽子,戴美英带领村干部,知难而上,想办法、找出路。在她的带领下,长圩村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从负债30多万元走入全镇最富裕村行列,实现人均年收入18290元,形成了村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致富新格局。

  蔬菜专业合作社:宁可自己吃苦,不让大家吃亏戴美英把百姓致富当作头等大事来抓,2004年通过接触山东蔬菜女经纪人张丽,她找到了一条致富渠道——规模种植蔬菜。说做就做,她立即组织部分妇女试种了300亩尖角椒和200多亩青花菜。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戴美英拿出自家地试种,还冒着风险与大家签订包销协议,保证不让种植户受一分损失。结果,当年就掘了个“满桶金”。

  经过半年多的奔波和示范种植,总收入由原来传统种植收入的1000元涨到了4500元,农户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听戴书记的没错。2005年,她放开了步伐,动员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带头种植露地蔬菜,使蔬菜种植面积从300亩发展到了1000多亩,共有60多名妇女种植了露地蔬菜。

  2007年成立了海门市余东镇欣乐露地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绿圩牌”商标,但是露地蔬菜受气候影响大,病虫害难以控制,当季销售价格波动频繁,农民收入并不稳定。于是,戴美英又带领村干部乘势而上,发动妇女搭建钢架大棚。

  但设施栽培成本大,技术要求高,风险也高,村民们虽然心动,却不敢冒险。为确保蔬菜专业合作社大面积蔬菜顺利成功,戴美英通过种种努力,直接与海门市农干校、市农林局蔬菜站、植保站挂钩,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打消他们技术上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来每年为村里举办农科技术培训班2-3期,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130多人参加培训,并发给每个学员一份技术资料,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种植尖角椒、杭椒、山药、卷心菜、高山基苗等方面都取得成果。

  除了带动村民进行大棚种植外,她还天天亲自带人往上海送蔬菜。后来行情不好,老百姓种的泡椒卖不出去。戴美英带着顾生娣跑了58天,终于在上海江桥市场找到了销售出口。戴美英高兴极了,连忙回家组织采摘、收集泡椒,联系货运车运输。那个下午,戴美英和3个村民一起,把大家种植的泡椒运往上海江桥市场。由于货车驾驶员是新手,风大雨急再加上货物倾斜,在五泰路上翻车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轻伤,可这车泡椒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植的。”想到这里,戴美英从副驾驶的位置上爬出来,顾不上包扎伤口,和大家一起把一万八千斤泡椒重新再装车,整整忙活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在下午4点半赶到市场。

  到了市场,戴美英连忙打听行情,运送泡椒过磅装车,一直忙到晚上12点终于卖完。但是由于市场上人多手杂,就在大家收拾好准备回家的时候,戴美英忽然发现装着货款的包被偷了,市场监控未开启,钱无法追回。戴美英急得不行,泪水在眼眶中不停打转。村民顾生娣回忆道:“三四千块钱呢,一下子全没了,当时戴书记的脸都发白了,鼻子里的血都流出来,我们都吓坏了。”戴美英说:“发现包被偷走之后,我感到很心酸,因为这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钱没了,怎么向老百姓交待啊!”回家后她硬是把自己准备给父亲过70岁生日的钱拿出来分给老百姓,没有让大家受到一丝损失。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长圩村设施栽培已发展为千亩高效农业区,所有社员普遍掌握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产品品质有保障,市场知名度高、潜力大,产品销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经常供不应求。

  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对基地农业投入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新建了标准农残检测室等,确保生产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认定,合作社注册了“绿圩”牌和“天添菜”商标,对所有产品进行包装上市。目前“绿圩”牌豆苗与杭椒已在上海江桥和曹安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其他周边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最根本的是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在不花任何成本,不担任何风险每亩可得800元土地流转租金,全村又安置了300多个农村妇女剩余劳力,参加合作社劳动每人每年可得报酬8000-10000元,全村增加经济收入约300万元,并保证职工按季发放,年终不欠分文,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戴美英还注册了一个欣露农机专业合作社,她带领大家在致富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干越有劲。

  足球加工厂:坚持以人为本,处处求新求变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戴美英又开始筹划村里的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创办村办企业。2003年的长圩村没有一家像样企业,2004年戴美英就和村干部集资,创办了一家足球加工厂,做来料加工。

  但足球来料加工是一项手工活,对加工人员的耐心和技术是一大考验。大伙儿由于第一次做很生疏,一天下来不到10元工资,有时候产品质量还不过关,几次退货,大家都有点心灰意冷,不想做了。

  戴美英认真进行反思,之所以产品质量差、大伙赚不了钱,最关键的还是缺乏技术和技巧,于是她亲自带领部分骨干去南通亨亚特体育用品厂等企业参观学习足球加工技术,还请老师傅专门传授技术。回来后,在家设立了培训点,召集具备技术素质的师傅手把手地传递技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工艺。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的手艺传开了,周围的百姓都能做了。

  由于厂房范围小,单靠厂加工完成有限,如接到大量加工业务,戴美英她就将其发到360多户农户家分散加工,这样大家白天干农活,晚上在家加工足球。2004年的一个傍晚,客户派人送来5000只手缝足球,要求三天交货,按照平时的生产速度,很难完成这批任务。但这桩生意关系到后续5万只球的外贸订单业务,戴美英顶着巨大的压力,召集本村的全体村干部,按照任务包干落实,外面下着大雨,她连夜一家一户敲门发货,发完球片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最后一晚的通宵集中作业,货物保质保量如期交货,艰难的努力换来的是商家对企业的信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全村富余女劳力,都开始缝制足球,“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成为长圩村的一道风景。戴美英通过摸索认识到,不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不抓好科学管理,单凭苦干蛮干不加巧干,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于是,在2005年她又与时俱进创办了海门市亮奥体育用品厂,把足球制作工艺由手缝改为机缝,工作效率大大增加。

  她亲自制订操作工艺,从买来皮革到下料、印刷、平车、高车、装胆、裁边、手缝,她层层道道把好技术质量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把好产品入库质量关并与工资挂钩,企业严格遵守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戴美英每年去参加两次广交会,优质的产品吸引了众多外国客商到工厂来参观和考察,外商们纷纷看好与亮奥体育用品厂的合作。

  如今足球厂越做越有名气,成为多届世界杯礼品足球的指定加工厂。今年世界杯期间,就有6万多只礼品手工足球远销巴西。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产品,2014上半年,企业产销50万只球,出口西班牙、德国、日本和智利等国,产值达700-800万。目前企业职工近百名,人均月收入在3500-4500元。在她的影响下,长圩村发展了200余户个体工商户,办起了泽华电器配件厂、少林软木厂等10多家私营企业。

  戴美英:从“黄毛丫头”到“女汉子”从“海门市长圩村党支部书记”到“欣乐露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再到“亮奥体育用品厂董事长”,三次身份的转变,三次艰难的选择,戴美英用心扮演好每一个的角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谋发展、干事业、勤劳致富。

  “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女书记,刚上任的时候很多人不认可,村民都在想这个黄毛丫头能做什么。但既然党组织把我放到村党支部书记这个位置上,我就要用行动让老百姓信任,为大家谋福利”,戴美英动情地说道。

  2005年环境整治中,当时的副书记孙红新、经济合作社副社长包进强、插村干部盛卫华等人负责路尖清障工作,14组一位45岁男村民钱先生与他们争吵,孙红新打电话通知戴美英到现场处理。钱先生很激动,失去了理智,从他父亲手里抢过割麦刀,舞动起来,嘴里喊着:“谁动我们路边农作物,我就砸死谁!”冲着戴美英就砸了下去。“不幸之中万幸,没有砸到头顶,但也砸到了颈部,血流不止。”包进强说。

  大家连忙将戴美英送到医院,花去医药费1.2万余元。后经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进行处理,钱先生认清错误、过意不去、赔礼道歉,付了4000多元医药费。戴美英却考虑到他的母亲、弟弟智力有障碍,家里困难,没有计较,还为他跟派出所打招呼,提出以教育为主,休息了一周不到的时间就重回工作岗位。而且戴美英还将这4000元钱悉数捐助给村委会,用于公益事业支出。“对于工作,我是个非常较真的女汉子” ,戴美英开玩笑地说。

  戴美英备有一本群众联系簿,专门登记群众反映的各方面问题,有道路的,邻里不和的,有赡养老人的,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通过集思广益和班子成员一起梳理分类,利用党员会议、村民代表讨论,寻找最佳解决办法。这几年全村没发生一起越级上访和违纪违法的事件。她先后拿出近万元捐助病重住院的百姓,还捐助了8名上学困难的学生。

  戴美英81年参加农村工作,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企业法人、农产品经纪人。她的日历里永远没有休息天,她休息时间在厂里、在大棚里,上班时间在村里。就这样,她天天奔波于村部、工厂、大棚和百姓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在这30多年的工作历程里,她认真履行“一把手”职责,发扬“主心骨”精神,逐渐从“黄毛丫头”脱变为“女汉子”。

  谈到未来的目标时,戴美英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将增长11%—12%,我相信到年底会突破人均两万元。”

(编辑:徐宜鹏)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