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年,仪化公安分局浦东派出所的三名民警就要到花甲之年了。
这段日子,王保没闲着,忙完值班处警,又抽空来到生活区入户走访。正式退休前,他想把辖区再仔仔细细走上一遍。
与王保一样,赵译林、徐玉祥也都在一线坚守着。他们都曾当过大队长、所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原本有各种理由不再担负辛苦的基层工作。但是,三位老同志一起选择了重新做回一个“兵”,和年轻民警一道接处警、下社区。
今年4月,在扬州市公安局派出所社区民警工作绩效考核排名中,“群众满意度测评”这一项,赵译林在参与测评的700名社区民警里排第一,其他两人也稳居前列。他们受人尊敬,战友们亲切称呼他们为“警营三老”,辖区群众热情称呼他们为“平安三宝”。
退岗不褪色,倾心为民做实事
王保曾是仪化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正科职大队长,赵译林是分局白沙派出所副科职所长,徐玉祥是分局浦东派出所副科级副所长。
2007年6月,因年龄、工作关系,他们先后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因为基层派出所警力紧张,领导便找王保等三位老同志谈话,希望他们用成熟的经验,带领浦东派出所民警做好基层警务工作。
当过大队长、所长,现在成了没有职务的基层社区民警,分局领导开始还有些担心三位老同志心里转不过来。
“来了就要做好,不仅要跟年轻人一起干,还要好好干!”三位老同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内敛不张扬,在各自社区踏实做事、倾心为民的故事,被居民口口相传,很多感动人的事也烙在了同事们的心中。
2007年,“平安三宝”中的徐玉祥负责浦东一村和二村警务,辖区内有一位退休老人,名叫华桂枝。当年华奶奶81岁,膝下无子女,孤身一人。一次在社区走访中,徐玉祥了解到华奶奶的家庭情况,就时常去关心她,帮助她购买米油、做做家务。华奶奶常对邻居说,徐玉祥就是她的家人。
几年前的一天,华奶奶颤颤巍巍来到浦东派出所,点名要见徐玉祥。“住房就给你了,余下来的钱留给你和派出所同志用……”华桂枝来到派出所,郑重其事地向徐玉祥“委托后事”。
面对华奶奶的请求,徐玉祥拒绝了,并联系华奶奶的远房亲戚帮华奶奶处理百年之后的房产事宜。不久,华奶奶住进了医院,生命弥留之际,华奶奶拉着前去看望他的徐玉祥,眼里充满了感激。
这一幕,让徐玉祥难以忘怀。在华奶奶去世后,徐玉祥为她找了墓地,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穿一天警服,就要尽一份责任
“平安三宝”走在社区,一些居民会不解地问:“年龄都过五十了,为何不在家享享清福呢?”每回听到这些,三位老同志就乐呵呵地笑着回答,现在单位需要我们,穿一天警服,就要尽到当警察的一份责任。
赵译林家住仪征市郊,离他服务的警区有6公里远。一次,沿河二村一对夫妇因琐事深夜起了矛盾,就打电话给赵译林,请他过来评评理。赵译林立即从床上爬了起来,骑上自行车赶到这对夫妇家中。把这对夫妇的矛盾化解后,已经天亮。
数据显示,赵译林管理的社区有124幢房子,4800多户人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社区,在2013年却是“零发案”。
一个登记本、一台数码相机、一盒警民联系卡,外加自己备用的肠胃药。昨天下班过后,王保拎着包继续开始走访工作。这不是所里的硬性要求,而是王保布置给自己的“任务”,他舍不得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群众。
去年9月,余波夫妇找到王保求助。原来余波从银行取出一万元现金放在家中的空鞋盒里,哪知妻子在家中打扫卫生时把空鞋盒当废品给卖了。王保通过楼栋长、街边修车人等信息员的接力,成功找到废品站。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中,最终找到了鞋盒,可喜的是,一万元现金还在。望着失而复得的血汗钱,余波夫妇感谢万分。
活到老学到老,站好最后一班岗
浦东派出所所长姜沛是王保的徒弟,他几次劝说王保注意身体,多陪陪家人,却遭到拒绝。“一个萝卜一个坑,所里警力有限,自己是老同志,又是党员,能不请假就不请。”这几年来,“平安三保”从没因为家务事而耽误工作。
刚重回一线岗位时,面对动态化、信息化下的全新社区警务工作,三位老同志不服输、不服老,暗自下定决心,要在新的岗位上同样出彩。
在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前,“平安三宝”主动走出去、引进来,站在科技强警的前沿,积极在辖区推广、应用技防监控。目前,他们已安装各类型监控探头100余个,初步实现了辖区主次干道、治安复杂地区、重点企事业单位、所有居民小区的全覆盖,成为居民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安全网”。
59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意味着可以提前享受晚年?提到这个,“平安三宝”都会淡淡一笑:“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做群众满意的人民警察。”(仪化宣 赵磊 张玉峰)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