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 采

无声的誓言

2013年12月26日 10:36 来源:无锡市崇安区委组织部

  他在入党时无法宣誓,但在心中牢记一句话: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入党27年来,他守诺践诺不改初衷。

  “他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社区了解他的事迹时,邻居们争着抢着向记者“报料”。20多年来,他每天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退休6年来,他每天在社区义务巡逻。

  他时刻绽放的灿烂笑容成为社区的一道风景线:三代人住狭小的老房子、拿不多的退休工资,他依然知足常乐;他手按胸口轻快下抚的手语动作定格在众人脑海:帮乡邻做事、为社区帮忙,他就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他就是陶年喜,无锡市崇安区通江街道老戏馆弄社区人人皆知的“哑巴党员”。

 

  一句话践行一辈子

  陶年喜出生8个月大时因病致残。在基层党组织的关怀下,他上了学、有了工作,在福利厂找到同是聋哑人的另一半,并且生了一个健全的儿子,如今三代五口其乐融融。没有政府的关心,也就没有陶年喜的今天,他从心底里感激。当年,从报纸上看到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很感动,心怀感恩的他于是提出入党申请。在入党宣誓那刻,他虽然嘴巴说不出,但心里牢记党的宗旨,默默在心中许下一个诺言:要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华新里的孤老周月萍,住房因电线老化频频断电。为她修理电路、电器和打扫卫生,成为了陶年喜的日常工作。周月萍说,“这一修,就是二十几年,不仅我家,这一带居民家的电吊子、煤球炉,哪个没经过哑巴的手啊。”他在工作时掌握了扎实的电工和相关修理技能,从年轻时起,从亭子桥到惠农桥沿古运河两岸,再到周山浜一带,老居民区的人都知道“有困难,找哑巴”。

  2006年,他从福利厂退休后,立即到社区报到,要求领志愿者袖套。在福利厂时,陶年喜就是知名的“劳模”,获得过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但他并没对社区讲,当时虽把红袖套给了老陶,但工作人员还心里嘀咕,这“哑巴”可能也就热一阵子吧,没想到的是,6年来他每天早晚风雨无阻为社区义务巡逻。

  他的巡逻可不是走过场。一天,他发现有人在撬自行车锁,立即嗷嗷大叫冲上前去死死把小偷拽住扭送到派出所。当社居委干部赶到时,他正举着带有血痕的手臂向民警依依呀呀地比划着,那股得意劲哪看得出是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陶年喜真正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谁家门窗没关好、电动车没锁上,他会着急地提醒。“每天巡逻完了,没啥事,我才能放心睡个安稳觉。”在陶年喜心目中,义务巡逻就是一份工作、一种责任。

 

  一句话带来一生情

  陶年喜助人为乐、对周边群众充满深情厚谊固然有其个性因素,但共产党人的党性无疑将这种个性升华为历久弥新的无私奉献情怀。周素英阿婆对一件事印象最深,那是前年8月份,她老伴离世前,有一次假牙掉到下水道了。找到陶年喜,他二话没说,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硬是把假牙找到。当时,大家看着他衣服湿透,都劝他找不到算了,可他不肯,着急地比划:“老头生病了,找不到要不开心的。”碰着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陶年喜会很着急,常常为帮不了人而怨恨自己。但他不会罢休,四处找懂行的朋友求教,加上他好钻研,助人为乐的本领也越来越大。

  陶年喜作为社区爱心大使,与同是聋哑人且中风的杭小明结成帮困对子。于是,社区里的居民常常会看到60多岁的陶年喜背着50多岁的杭小明去洗澡,这样的场面无人不动容。住在陶家隔壁的老人许阿根,生病行动不便,都是陶年喜帮着料理家务,而且一做就是10年,直到两年前许阿根去世。邻居都说,陶年喜做的许多事,远比亲兄弟、亲儿子做得好。

  陶年喜所在的社区,是老旧小区,老年人多,居住条件简陋、住房年久失修,一些小修小补的事还挺多,他因此每天都很忙碌,现在居民知道找他得提前一天预约。不仅如此,他一有空就主动找事做,就连哪家两口子吵架,他也会去管上一管,一看哑巴来劝架,两口子也不好意思吵了。有一年下大雪,他凌晨3点多钟起来扫雪,等邻居们起床出门一看,居民区内的马路已是干干净净。

  与奉献居民毫不吝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年喜对于党员身份和荣誉的异常珍惜。通江街道宣传委员杨凯对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在陶家,陶年喜从箱子里拿出一张发黄的报纸,是1994年的《无锡日报》,上面登有1992—1993年度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名单,自己名列其中。看到陶年喜这么珍惜,杨凯想帮他把报纸塑封一下,他硬是不肯给,反而怕他弄坏了。

 

  一句话影响一批人

  初见陶年喜,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笑容,老戏馆弄社区党总支书记秦英也深有同感,“每天见到他都有一个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这个笑容来自于他的知足常乐,也来自于他履行党员职责、帮助群众后的满足和愉悦,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笑容具有感染力,带动了一批人支持他追随他。

  社区的居民常会看到这样一幕:陶年喜和一批同是聋哑人的朋友围成一圈,一起比划着商量某个修理方面的“疑难杂症”。居民时根道记得有一次,居民区一口井的抽水泵马达坏了,一群“哑巴”围着井口商量,那个场景着实让他感动和难忘。这些聋哑人是陶年喜当年福利厂的10多个同事,受他的影响也加入到义务维修行列,附近居民有些难题他难以解决,常常会发短信联系“会诊”。当然,那些同事碰到啥难题,一个短信,陶年喜也马上赶过去帮忙,也因此他们为民义务维修的半径扩大到整个城区。

  陶年喜清楚地记得16岁那年知道了雷锋,雷锋和他一样从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起来,从那时起他就把雷锋当作自己的榜样,他比划着说:“雷锋是好样的,我还要加油,才能赶上他。”

  2011年初,在通江街道党工委的安排下,老戏馆弄社区成立了“陶年喜工作室”,陶年喜带着30余名党员志愿者定期开展“学雷锋”活动。街道负责人介绍,成立工作室,一是给陶年喜义务修理工作提供一个场所,另外更希望把陶年喜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更大,影响更多人。

  如今,退休老教师周寿同加入了工作室,他每周定期为社区居民开讲座,寒暑假给孩子上课;退休社居委主任王景君加入了进来,作为一位老党员老娘舅,进行居民纠纷调解工作。时根道和陶年喜在同一个党小组,他说,“老陶是个残疾人,但比我们正常人做了更多好事,值得大家学习。”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为居民做的好事条目记了厚厚一本。

  一直帮着别人,自己家肯定顾及的少了。但在陶年喜的感召下,一家人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满心支持。他儿子一直以父亲为荣,“像我爸这样的人,真的很难找,我们支持他!”(施祖轩) 

(编辑:徐宜鹏)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