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把握好病人的黄金抢救时间。”靖江市人民医院医生胡方斌为了争分夺秒抢救病人,自己心脏主动脉夹层严重撕裂,几乎命悬一线。作为一名从医20多年的医生、靖江市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人才,他又一次用行动展示了生命所系、无私追求的大爱精神。
瞬间的选择,他承受了命悬一线的“撕心”之痛
7月4日,星期六,正是胡方斌的生日。天刚蒙蒙亮,还没来得及享受周末片刻的安宁,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医院刚收治一名急性心梗患者,需立即手术。助手钱一新依然记得那天清晨,从病人确诊到胡方斌跑步进入手术室只用了10分钟。
手术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胡方斌突然感到胸口严重的疼痛,仿佛整个人要被撕裂似的。钱一新也觉察到胡方斌脸色的异样,建议他休息一下。但此时手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病人的血压降了、心跳慢了,如果停止手术,病人很可能就会死在手术台上。胡方斌牢牢握稳手中的手术器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手术。他要求护士为他注射一支吗啡,而自己则目不转睛地盯着X光显示屏、手中继续小心翼翼地操作,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手术十分成功,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而从手术室走出来的胡方斌却头晕目眩、脸色苍白,一下子倒在座椅上。经检查,他的心脏主动脉夹层严重撕裂。这种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达80%,身上还穿着手术服的胡方斌当即被抬上担架,送往南京市鼓楼医院抢救。经过鼓楼医院医生连续12个小时的不懈努力,胡方斌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二十余载的经历,他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心内专家
1987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胡方斌,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8年的求学经历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广东多家三甲医院20余载的从医经历更让他成为心内领域不可多得的专家。
在医学界,心血管疾病历来是医疗技术的难点和医学攻关的焦点。胡方斌从不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平时,擅长医学英语的他常海量阅读国内外医学书籍,1997-2006年间,他又多次受国家科委、卫生部选派赴日留学,学习世界心内医疗领域的领先技术。他刻苦钻研并掌握了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心导管术,迄今独立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逾4000例,抢救了上百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
正当胡方斌在广州全身心投入到医疗事业中时,一则靖江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吸引了他。几乎天天遇到外地求医患者的胡方斌深知,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不同,县级市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医疗人才更加紧缺,医患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胡方斌产生了到靖江工作的念头。经过靖江市人才、医疗部门多次诚恳沟通、阐述人才招引政策,来自苏中小城这份求才若渴的诚意最终打动了他,他决心以靖江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继续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选择靖江是因为这里更需要我。”很快,胡方斌就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正式成为靖江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此后他又将妻子、女儿接到靖江,全家都成了“新靖江人”。
五年的拼搏,他带起了一支技术领先的人才团队
新的环境并没有让胡方斌感到陌生,超负荷工作依旧是常态。作为大内科副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胡方斌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用行动诠释了这份责任。
在同事的眼里,胡方斌的手术总是一台接着一台、总也做不完,有时候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是十一二个小时,即使穿着30斤沉的防辐射铅衣,胡方斌瘦弱却坚定的身躯也没有一丝改变。一下手术台,他又不顾疲惫,亲自撰写手术记录,然后再去病房看望手术病人。这样的情形,每天都会在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重复上演。
胡方斌刚到靖江时,医院里心内科成熟型医生相当紧缺,几位年轻医生都缺乏心内、特别是心导管方面的技术经验,胡方斌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了组建团队的担子,做起了年轻医生的传、帮、带工作。手术台上,他以身示范,展示手术的详细步骤;手术台下,每周他都开展教学活动,带领整个科室共同研究心脏介入手术的各种技术难点。在胡方斌的带领下,科室的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整个医疗团队在心脏病的心导管检查与治疗上已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胡方斌来说,奋力拼搏的背后,除了医生责任的驱使,还有对这片土地和靖江人民的热忱回报。2015年,胡方斌作为高层次人才,收到了靖江市政府发放的“马洲英才卡”,享受到家属安置、子女入学、文化教育等30项优待政策,胡方斌的的孩子也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顺利进入当地一家知名幼儿园。此外,胡方斌还获得了靖江市政府提供的20万元安居补助。政府部门、单位的悉心关怀,让胡方斌更加坚定了服务靖江的信念。
一生的实践,他诠释了无私无悔的医者仁心
7月7日,在昏迷了3天后,胡方斌终于醒了过来。而他醒来的第一时间仍是询问病人的术后情况,想着补写病人的手术记录,看到这一幕,帮他治疗的南京鼓楼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心里对他都是满满的敬佩。
胡方斌对工作的热爱就是这样到了痴迷和忘我的地步,与他一起并肩战斗的老搭档陈叶芳医生一提起胡方斌就直点赞:“胡主任工作一直很勤奋,随喊随到,有时候一天一口气做好几台手术,按照他的脾气,一定是要把工作做完才休息。”在同事们心中,胡方斌一直就是这样一个对工作执着追求、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好大夫,一位同事回忆说,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天气非常冷,接连三个急诊,都是心梗患者,情况都非常急,他被从家里叫过来三次,一直忙到天亮,可他一句怨言也没有。时间久了,同事们都习惯地叫他“拼命三郎”。
在妻子和女儿眼中,胡方斌半夜接到电话赶去医院已经是常事。“他习惯了每天紧张的节奏,看到每天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他就特别开心,享受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胡方斌的妻子赵杰也是一名医生,对于丈夫的工作,她是一半理解,一半心疼。“他对自己的手术有追求,爱较劲,总想尽力做到最好,在家里,也是一个好丈夫,只要有空就帮洗碗,他会把整个厨房都擦一遍。”赵杰笑着说。
周士灯就是当日胡方斌救治的那名患者,如今他已基本康复。当他得知为了救他,胡医生居然冒着生命危险打着吗啡坚持为他完成手术时,这位被胡方斌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的老人由衷地感叹道:“胡医生医术好,果断、负责,这样的好医生不能倒下,他就是‘当代白求恩’。” (孙立翔、殷皆悦、朱凯)
(编辑:徐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