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新城新”,南部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一座新城正在崛起。这一未来城市新中心的前身曾是围绕军用机场的一座座村庄和一片片菜地果园。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虽然红花街道原有的8个村庄陆续消失了,但维系原住民乡情的一个个“村部”却仍在留守,继续牵挂着外迁南京各处原住民的生活冷暖,反哺着这一方水土上曾经的邻里乡亲。
秦淮区红花街道地处南部新城核心区,近年来在新城的开发建设工作中秉承“以人为本、不忘乡情”理念,坚持做好、做实辖区内涉及征收搬迁的失地农民保障工作。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止于眼前的风景、记忆中的乡愁,更是切身可感的发展红利。
留守“村部”,发展红利反哺原住民
今年已经80岁的曹大爷,居住在江宁的太平花园,去年动了两次大手术。“村里先后给我各种补助,加起来有5000多元。”他口中的村就是红花街道的果园村,拆迁前他是这里的果农。
“经过2次拆迁,前后8次征地,如今已经没有村民了。”村里的经济组织果园工贸公司仍在“留守”,党支部副书记刘志惠介绍,200多户700多村民散落各处,“果园村”始终牵挂着他们,每年“村里”支出10多万元,用于村民的住院自费支出的补贴和各类奖补帮扶。
“今年村里就有5人考上大学,三个本科。”广洋社区筹备小组的徐文强告诉记者,广洋村撤销了,但村民的好消息还是会及时传来。“考上一个本科奖励1000元,这个政策还在,村民会及时来找我们报喜。”
夹岗村从1992年绕城公路拆迁开始,至去年底已经全部拆完,原村民大多搬迁居住在汇景佳园、汇景和园和雨花台区铁心桥等处。夹岗社区(筹)党委书记李海林说:“其实,辖区里一户村民老宅都没有了,但大家的户口都还在原地,各项服务工作还要继续。”困难群众帮扶、节日慰问、大病补助等政策,一个都不能拉下。以前是等着居民上门,如今则是找上门去。每年村集体为此支出多达40多万元。
如今,南部新城征地、征收及搬迁工作已近尾声,全面建设正在拉开框架。对于众多被征地人员而言,原来的村子是家园记忆和生活依靠。红花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金辉介绍,目前红花街道一共有8个社区和5个社区筹备小组,原来每一个撤掉的村都有一个“工贸公司”在留守,除了承担经济服务职能之外,更成了原村民们联系感情、咨询政策和寻求帮助的重要阵地和纽带。“工贸公司”和社区结对帮扶被征地人员,每个村民都能找到昔日的“村部”。
融入社区,多重帮扶开启新生活
张福庆一家原是住在东风村石婆婆庙,因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建设需要,搬迁住在江宁区岔路口,生活困难,家人多病,仅每月医疗费支出就需上千元。该户始终是原属地红花街道春天家园社区的一份牵挂,社区不仅为他及时申请了相应保障,还多方奔走为张福庆找到了一份工作,回到“老家”门口应聘当了保安,每月多了1770元的收入,基本解决了该户生活的实际困难。
“这种村民对故土的依恋,这份乡愁乡情,就像嫁出去的姑娘对娘家的感情一样。”春天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潘佳说,没有“村改居”的时候,村民对原村组织都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如今作为社区,更要继承“村部”这一传统,营造家的归宿感。
“对于年龄较大的被征地农民,社区主要是送各项服务和保障,而对于中青年群体,则是送业务技能和岗位。”汇幸苑社区陈艾敏告诉记者,从烘培、红案白案、美甲、电动车维修培训,一批批失地人员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上了工作岗位,一个个家庭也就有了活力和奔头。
“我们当年都是菜农,眼看着这里从农田沟渠变成了现代化城市。社区对我们很关照,我们对社区也要做贡献。”家住风光里社区69岁的李奶奶加入了社区巡逻队,每周一次、三人一组,上下午各两个小时的巡逻,在小区楼下绕一圈,看到许多都是熟悉面孔——当年的乡里乡亲、街坊邻居。她的女儿此前失业在家赋闲多年,最近刚从社区的免费培训班里“毕业”,在江宁一家企业找到了新工作。
延续乡情,新小区建起“村民驿站”
“一个通知放微信群里,百来号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了。”日前,响水桥社区借二十七中初中部的场地,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艺演出,人气之旺让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庆荣颇为感慨,众多分散南京各处的村庄“原住民”特别珍惜这次聚会。“大事小事先打电话,跑一趟不容易。”刘庆荣书记每次遇到“回娘家”的居民,都要赶紧留个手机号,“有的老人为了赶场9点多钟的社区活动,早上7点就出门了。”
如何切实保障好村庄原住民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需求,延续村庄原住民的这份“乡情、乡恋”,是红花街道党工委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研究的调研课题,目前红花街道正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在辖区内征地人员安置集中的重点社区——汇幸苑、汇景和园社区择址建设两个被征地人员服务站。这一“村民驿站”将成为红花街道原属村落中四迁各处的村民、居民的共同家园。由街道统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供征地、征收政策咨询、社保医保业务办理、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子女入托入学、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服务站中还将配套小型电影院和活动室、展览室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促进社区中“新邻旧里”们“共叙乡情”。
红花街道此前创新推出了“e慈善”精准帮扶项目。今后将覆盖到辖区所有被征地困难人员,通过“慈善超市”购物,享受折扣优惠,让远离故土的原住居民可以便捷地在线上平台共享民生福利。
“这些被征地原住民们是目前红花街道辖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他们为红花街道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南部新城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理应为他们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让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秦淮区红花街道党工委书记还建军告诉记者,街道党工委结合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各社区、各工贸公司(村)对辖区内被征地人员生活保障情况作了全面摸底,将坚持重点帮扶与全面服务相结合,切实完善被征地人员生活保障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帮扶途径,探索建立政府专项资金,对被征地老年农民提供医疗救助。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多措并举,形成社会合力,共同搭建好被征地老年人关爱工程。 本报记者 仇惠栋 本报通讯员 孙 乐 南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