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搭建考核体系“四梁八柱”。深入开展研究谋划。高质量完成加强市级机关中层正职考核的调研课题,提出中层正职单列考核切实可行做法;梳理单位考核工作经验做法,深入研究考核体系逻辑构成,明确采用相对固定考核办法、定期修订实施方案的考核体系框架。制度体系纲领先行。出台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实施办法,系统整合各项考核,明确开展中层正职考核,注重平时与年度相结合,全面落实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选的平时考核结果原则上应有2次以上好等次的要求,固化考核对象、组织领导、内容程序、结果运用等内容。完善配套制度支撑。结合年度中心工作任务,分别制定处室综合考核、公务员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三项实施方案,将单位承担的年度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等,逐项分解到处室,逐一细化落实到公务员个人,形成覆盖内设机构与个人、年度与日常、考事与考人的全方位、立体化考核网络。
坚持分类施策,做到考核过程“量体裁衣”。考核对象分层分类。把21个内设处室划分为业务处室和综合处室两大类,公务员分成专业技术类和综合管理类,分设考核内容和优秀名额,确定不同考核侧重点,并按照中层正职和一般干部两类,在考核程序上予以一定区分。考核方法评鉴结合。将“干部晒业绩、处室亮实绩、群众评成绩”贯穿考核始终。年度考核以德、能、勤、绩、廉为基础,既有引入处室绩效的量化评分,也有民主评议的定性评分。平时考核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记录工作实绩,并在全局范围内晒出日常工作,推动知事识人更加精准有效。民主测评体现差异。民主测评根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同级干部和下属关系中的知情度、关联度,优化测评权重,进行综合性评价,实现知情人打知情分。
突出贯通衔接,实现考核结果“高频运用”。注重正反向运用。处室考核获得第一等次的、进位超过4个位次以上的处室,年度考核优秀名额予以倾斜,并在中层正职考核中占据重要分值。平时考核中统筹5%的好等次名额,用于鼓励担当作为、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并将其结果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的刚性要求。对目标任务完成不好、不担当乱作为、受到全市通报批评、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受到处分等具体情形采用“一票否决”制,避免“唯分数论”。注重多维度运用。处室考核中获得“第一等次”的处室优先推荐市级以上评优评先。充分兑现考核结果使用政策,对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职级晋升年限缩短半年,教育培训、健康休养优先推荐。将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近年提拔处级干部中,95%上一任职有优秀等次,进一步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考核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