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整合利用要素资源、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等方面,广大民营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创新的青年才俊挑起大梁。
今年以来,盐城构建“人才+企业+服务”新模式,以企业感知为导向,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主动投身产业一线、助力民企发展。在广泛动员下,青年人才踊跃参与,盐城市择优遴选61名优秀青年人才赴49家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服务锻炼,量身打造丰富的“赋能场景”,推动他们扎根产业前沿,为民企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鼓励青年人才积极主动收集企业需求、梳理服务资源,聚焦企业在产业焕新、技术革新等方面难点问题,帮助排难解疑,为盐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聚焦一个“用”字:
将“最优秀的人才”,派到“最需要的地方”
自2021年启动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以来,5年内超18万名年轻人涌入盐城,其中不乏来自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如何让这些人才既能“引得进”,更要“用得好”?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眼前的现实问题。
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资讯工程专业的曹哲琳,就是这18万多张城市“新面孔”中的一位。7月23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江苏晟华半导体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里观看同事的项目测试效果。“这个环节的工艺参数存在波动,建议优化改进。”她一边紧盯监测屏幕,一边与同事交流,笔尖在本子上疾书评测要点。
“得知要被派到企业锻炼时,我很激动,同时还有些忐忑,担心不能胜任,但现在感觉真是来对了。”曹哲琳告诉记者,毕业后她进入盐城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部门主要服务光伏项目,来到企业后,转向投资管理方向。角色的转换,带来工作内容的快速“刷新”——从项目跟进、信息分析再到一线生产,开启全方位锻炼。因专业方向对口,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通过优化电镀工艺为企业减少了资源消耗,提升了效率。
“这是我市对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一次创新探索。”盐城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盐城秉持着将“最优秀的人才”,派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在“最合适的岗位”的初衷,探索人才服务逻辑的深刻转变——从以往“我们有什么就给企业什么”的单向输出,转向“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精准服务什么”的靶向供给。在此理念下,盐城市委人才办从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综合素质好、专业契合度高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产业人才专员”,到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攻关等工作。
选派的61名青年人才清一色毕业于重点高校,平均年龄29岁,其中博士9人、硕士3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8.7%。他们当中,既有国有企业的业务能手,也有驻盐高校的青年教授,专业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等多个领域,均与盐城主导产业高度契合。“这不仅体现了组织对青年人才复合型培养的高度重视,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当这些青年人才回到原单位,他们在民营企业一线积累的宝贵经验、创新做法与全新视角,必将转化为推动原岗位工作提质增效的实践力量。”该负责人说。
采访中,不少企业的获得感强烈。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克华是深耕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他对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很有感触,“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人才始终是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盐城市委组织部向科易达选派了3名青年人才,都是重点高校硕士毕业生,这份支持真是给到了我们‘心坎上’。”吴克华说,几位青年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科研功底,更带来前沿的学术思维和资源,到岗不久便助力研发出油水分离药剂等,帮助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支持青年人才投身产业发展一线,是盐城深化国企改革、促进人才流动的创新实践。”盐城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了加速成长、日趋成熟、深度贴近市场的宝贵历练平台,也是国有企业培养锻造复合型、实战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条重要渠道。“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意高远,我们将全力做好全周期服务保障,切实消除人才后顾之忧,确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实现个人成长与国企发展的双赢。”盐城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突出一个“学”字:
搭建丰富场景,打造青年人才“练兵场”
在得知自己入选并将被派往盐城矽润半导体有限公司后,毕业于厦门大学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谭旺立即给自己立下两个小目标:“既然身为产业人才专员,肩负的责任很明确,第一是学好本领,第二就是要真正在企业发挥出作用。”
入企后,他获得了双重指导——技术导师(资深工程师)帮助他掌握相关产业知识和技术,管理导师则协助他处理生产调度等实务。“我从滨海交投到矽润半导体,这里的‘双轨培养’模式帮助我在参与企业数智化转型及各类项目中快速积累经验。”这期间,谭旺主要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参与开发了移动端设备报修系统,还参与搭建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仓储等环节的数据互通,提升了运营效率。
生铁百炼,方能成钢。产业第一线恰似能力淬炼的“大熔炉”,经此磨砺,才能锻造出专业与实践兼具的青年人才队伍。盐城市创新思路,采取灵活有效的举措,安排企业负责人、业务骨干“一对一”帮带青年人才,支持他们领衔重大项目、参与重点攻关,真正把服务锻炼的过程变成提升自我、服务发展的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陈中明以“产业人才专员”身份在企业服务时,深度参与市级重点项目攻关,凭借努力斩获多项技术专利。“实践锻炼架起了学用贯通的桥梁,既检验在校期间的理论积累,又磨炼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领。”他感慨实践锻炼意义重大,让他收获满满。
“真没想到,我在综合行政岗积累的起草政策文件经验,能如此顺畅地用在企业战略规划计划书编写工作中。”今年4月,盐城经开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办事员文媛,经过遴选被选派到江苏鑫蕴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服务,开启一段特殊的学习之旅,她首先面对的,是新岗位、新领域面临的知识盲区挑战。
为快速消弭差异,企业导师带着文媛深入了解生产线流程,细致开展分阶段任务拆解。数月后,文媛能独当一面,对职业规划也有了全新感悟:“民营企业有着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决策相对灵活。经过这段时间锻炼,我对投身产业一线及服务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兴趣浓厚,也积累了更多经验。”
深化一个“融”字:
促进深度对接,构筑产才融合“生态圈”
“盐城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我们的叶片越做越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愈发需要青年才俊的创新活力,市里选派来的2名青年产业人才专员,专业领域和我们目前的研发方向非常契合。”放眼望去,黄海之滨的滩涂上,一台台高耸挺立的风电机组旋转不息,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海峰指着不远处大兆瓦全尺寸叶片结构试验台告诉记者,企业当下的全尺寸叶片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环节,就有青年产业人才专员参与的身影。
“当前,风电技术正在快速迭代,我们将紧抓风电产业发展机遇,与盐城共创更多绿色成果。”宁海峰说,金风科技将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充分用好科研载体,为青年人才搭建广阔舞台,助力盐城海上风电产业进一步挺进“深蓝”。
政府部门积极引入高学历人才,并择优导入企业。这种政企资源互补,不仅企业受益良多,人才派出部门也有收获。“从长远视角看,青年人才在不同岗位间灵活切换,能有效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能力。”盐城工学院相关负责人认为,民企和新型研发机构科创资源富集,能够让教师突破固有学术思维,为个人职业规划、学术研究、教学方向拓宽视野和方向。
盐城工学院专任教师、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杨帆在江苏晶焱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的锻炼经历有力印证了这点。“我是第一时间报名的,利用这次机会,想尝试到与自身专业匹配的企业探寻合作机遇,更渴望深入产业一线积累本领。”交谈中,他一边指着一旁的大容量风电机组中压直流变换器实验平台,一边告诉记者:“我在学校的专业就是做这个的,所以来到这里上手还算轻松,偶尔遇到棘手的情况,身边的中国科学院博士等专家‘大咖’随时都能帮忙答疑解惑。”
在深入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杨帆清晰地看到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沟壑”。在他的随身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在高校,我们追求创新突破,而在企业,成熟技术的稳定与细节完美才是生命线。”“民营企业更关注技术如何优化、稳定,而非纯粹创新。”……“只言片语,都是真切感受,我会把这些感悟带回教学岗位,优化教学思维和内容。”
采访中,不少企业也提到他们当前面临着创新人才引进难和流动不畅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再来审视盐城的“人才+企业+服务”新模式,的确颇有深意——不仅是破解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难题的现实路径,更是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精准融合的关键一招。
推动青年人才向企业和产业一线集聚,近年来,盐城牢固树立“科教产才”融合发展理念,紧扣“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布局青年人才发展全链条,制定“人才强链”行动方案,开展重点产业企业英才认定工作,持续助力人才“轻装上阵”。
翻看盐城此前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产业发展主战场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为选择到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开辟了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强化人才科技研发激励,鼓励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拿出“真金白银”加快推进载体平台建设,激发企业用人主体活力,更注重营造尊才爱才氛围,形成近悦远来生态优势,推动人才汇聚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
展望未来,盐城将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定位,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持续迭代升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让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胜势,为盐城勇当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贡献力量。
(林元沁 葛政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