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以教育厚植根基、以科技推动创新、以人才汇聚动能,从制度创新、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教育供给人才、人才创造科技”的良性循环,以“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促进创新活力迸发。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创新研发
“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研发生产所需的知识还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家去高校当教授的形式能很好地补足这一差距。”作为一名“企业家兼职教授”,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东带着最新的光电显示领域新技术来到高校进行针对性授课,帮助校内学生了解到更多课本外的知识。
“企业家兼职教授”这一举措是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制度创新的具体应用。通过企业高管担任高校教授,联合开发实战课程,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攻关,将市场前沿动态、技术创新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了“实战经验+理论教学”赋能模式。目前“企业家兼职教授”已有47位。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制度创新,通过系统性改革打破传统体制机制壁垒,构建教育、科技、人才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园区规划建设了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集聚了33所高等院校、15家科研院所。支持高校聚焦地方重点产业领域持续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实施科技领军工程,开展项目攻关,尊重科研成果专业化周期,给予节点性政策支持,累计支持科技项目2645个。创新构建“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协同模式”,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前沿技术进行联合创新研发,为企业带来新增长点。鼓励企业人才担任高校产业教授,支持科研人才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提倡“单双聘”相结合,目前,苏州实验室已双聘科学家180人。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浦慧湖药学院采用紧贴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药企药物研发、技术支持和行政管理职能全部植入教育过程之中,将专业培养课程与场景实践相结合,培育出熟悉药企研发、生产、管理全过程的复合型、即用型药学人才,并帮助药企实现早期研发项目的研究。成立4年多来,药学院与我国医药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等10余家企业开展了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我们接下来还计划在学校里建设一所模拟药企,彻底打造贯通‘从实验室到病房’的培养路径。”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园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动态适配,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机制。去年,园区发布《苏州工业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从一流学科建设、校企联合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等方面细化目标,以“真金白银”加速产教融合。
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常态化跟踪机制,鼓励高校围绕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构建覆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区内高校累计新增73个专业,90%的专业紧密契合园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等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大批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卓越工程师。
目前,园区集聚着8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研究生2.16万名,同时,蓬勃生长着7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000余家高新科技企业,共同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毕业生留苏率高达40%以上。
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最后一公里”
园区落实成果转化理念,构建全过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加快产出,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最后一公里”。对内上线集产业对接、技术合同登记、技术经理人培养等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对外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共建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技术交易和技术转移服务达220笔、交易规模超60亿元。
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强化对重大创新人才、重大创新平台、重大创新项目等战略性联动支持,建设东沙湖基金小镇,总规模超3800亿元,共计投资园区近800个人才项目。建立“一全二专三马上”“帮代办”制度,实现全流程服务,专人对接、专班服务,马上协调、马上解决、马上会办,让科技项目落地过程中“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成为现实。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建设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江苏中心,打造“原创成果—概念验证—中试试验—规模生产”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模式,通过建立工作专班,提供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移转化中的堵点、卡点。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勰说,“该中心发力高校端,以体系化、批量化的方式统筹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4年,园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为1655亿元、1700亿元、11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