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海安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体推进,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再以“人才链”反哺“创新链”,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蓄新动能。
强化政策赋能“引人才”,构建产才融合新机制。近年来,海安迭代升级“人才强市30条”,以精准政策和服务为引才聚才筑基。通过“亲商助企大走访”活动,分析产业上下游配套的关键技术、代表性企业,分类制定“人才地图”,按图索骥招引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最高给予6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不设上限。推出“青年驿站”免费过渡房、“乐家”40/60㎡租赁公寓及人才购房补贴三重保障。同步开通人才就医就学“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体检等“关键小事”。
突出平台建设“育人才”,激活创新链源头活水。建好用好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等10家产业研究院,搭建“1+3+N”导师帮带塔式结构,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双向奔赴”。持续推进校地“招才引智工作站”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全日制订单班,提升岗位实训、带薪实习等项目质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紧密对接。出台实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条举措”,从一线技能人才中挖掘培养“海安名匠”,对68个高技能人才科研项目给予项目资助,逐步壮大高技能人才大军。
注重成果转化“用人才”,释放产业链升级动能。依托“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等活动,进一步引导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向地方集聚、在地方转化。通过“市场导向+科技创新”打通技术革新关键环节,鼓励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定向合作,引导领军人才参与“揭榜领题”,柔性引进紧缺专业“星期天工程师”和“假日专家”,突破人才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铁锚科技、鑫缘丝绸、华艺服饰等企业纷纷与行业领军人才开展合作,实施的“透明陶瓷”“生物骨钉”以及全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等重点领域创新成果正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