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市坚持把职级晋升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有力补充,树明导向、严格把关、分类实施,最大限度用好职级职数资源,有效发挥职级晋升在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振干部“精气神”,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新动能。
突出公平导向。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定期摸排梳理干部晋升情况,为常态化职级晋升提供精准依据。去年以来先后4次调整优化晋升口径,确保预留一定职数空间的前提下,将全市统筹与单位推荐有机结合,分层分类、分期分批、有序推进,不断突破干部晋升“天花板”。将政治关作为职级晋升“第一关”,依托政治表现全程纪实,充分运用任前考察、专题考察和重点考察等形式,建立“六访”“五评”“三结合”“一研判”的“6531”考察机制,全方位了解干部政治表现。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借助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手段,全面掌握干部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对拟晋升人选及时征求纪委监委、政法部门意见,坚决杜绝“带病晋升”。
突出实干导向。将公务员职级晋升与干部调配通盘考虑,做到及时激励与常态开展相结合,临退关爱与突出贡献相结合。先后面向疫情防控一线干部、“双招双引”人员制定专项晋升口径。探索建立组工干部驻点考察机制,注重在急难险重、复杂问题、重大考验中识别干部真实表现,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晋升名额对敢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晋升职级。采取“市委定晋升方向(板块)、部门和区镇推荐人选、组织部门统筹比选、分管市领导综合把关、市委书记会确定方案”的方式,确保晋升人选得到各方认可。先后3批次对在追赃挽损、基层治理、招才引智、城市更新等工作中表现优异的34人给予激励晋升。对临退干部放开晋升口子,并在考察环节增加正常上班测评和工作表现证明,对年龄偏大、在岗奉献、表现较好的干部,优先晋升予以关爱,对非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履职的退二线干部暂缓晋升,把愿做事、敢扛事、能干事、干成事作为职级晋升的“硬杠杆”,有力破除“人人有份、到点即升”的“普惠式”晋升,最大限度发挥职级晋升的激励效应。采用集中谈话、点对点谈话方式对干部进行晋升找谈,避免产生“人到码头车到站”思想,保证其手上有活、肩上有责,始终保持干事热情。
突出一线导向。多措并举激励引导干部埋头一线、扎根基层,制定公务员、事业人员到村任职晋升口径,按照担任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老旧集镇村党组织书记三个类型设置晋升年限系数;对担任乡镇中层正股职以上的干部,任职年限分别赋予一定系数。根据最新口径,乡镇干部职级晋升时间比市级机关平均缩短约5年,且长期在乡镇任职的副科职干部可晋升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上职级,进一步突破晋升“天花板”,让干部扎根基层有了更大激励和保障。创新开展担当作为好班子、好干部评选,区镇街道基层干部名额不少于50%,对连续2年被评为“担当作为好干部”且符合晋升基本条件的,优先晋升职级(等级),不占单位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