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做好服务要素加法,让人才在“寓见”中感受美好相遇。放大“来常第一站”效应,推动人才公寓从“基础保障性住房”加码升级为“全要素服务社区”。提供更多样选择。立足人才多元需求、产业多元布局、资源多元差异,持续完善“青年驿站-产业集宿-人才公寓-人才社区”梯度供给,重点加快建设国际人才广场和院士楼、专家楼等高端人才公寓,助力集聚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便捷入住。复制漫柏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线上沟通、直播看房,机场接站、行李搬运等高效率、人性化服务举措,让人才踏入常州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提供更丰富生活。围绕青年习惯与喜好,全方位塑造青年友好型街区,推动运动、美食、音乐、电竞等业态在人才公寓周边优先布局;丰富“龙城打卡礼遇”内容,一条龙打造恐龙园一日游、青年驿站3个月免费住等沉浸式体验;布设人才公寓交通节点,优化公交线路和共享单车设置,便捷交通出行。
二是做实政务成本减法,让人才在“寓见”中享受贴心礼遇。持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切实为人才松绑减负。让数据多跑腿。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将更多人才政策申领、简易审批事项纳入一体机服务范畴,实现“政策一站汇聚、申报一屏看懂、兑付一网通行”。让服务更多元。推动网格党群直通站进入人才公寓,吸收公寓管家参与业务培训,推出全过程陪伴、全覆盖帮办、全身心服务的“管家式”帮办代办服务模式,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让人才快融入。试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设立就业指导、岗位招聘、劳动维权人社服务专窗,针对不同人才群体开展职业生涯定制服务。定期举办产改大学堂、人才夜校,围绕职场岗位要求打造菜单式、专业化教学,助力人才多元化发展。
三是做优成长蓄势乘法,让人才在“寓见”中收获精彩知遇。推动人才公寓从“物理空间”向“孵化空间”升级,实现人才培养集聚的“乘数效应”。为创客搭台。推动人才公寓与企业结对共建,邀请宏微科技、星宇车灯等企业CEO、CTO、HR访问人才社区,组织开展感悟分享、创业咨询等沙龙活动,持续促进产业人才深度融合。为创新助力。鼓励人才“楼上休息,楼下创业”,支持漫柏、溪星、溪谷等有条件的人才公寓建设创业工坊、产业研究院,对在人才公寓内创办公司、发展网红经济、开办工作室的给予一定租金优惠。为创业投资。持续拓宽项目征集渠道,积极在人才公寓举办融资路演对接活动,帮助创业人才对接金融、贷款、市场等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四是做细后顾之忧除法,让人才在“寓见”中实现人生际遇。既解决共性问题,也考虑个性需求,用心用情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助人才社交无忧。完善桌游、影院、健身房等文娱设施,常态化开展社团交流、体育竞赛、文艺汇演活动,帮助人才拓宽“朋友圈”。推动“公益红娘”等服务下沉,推出公益相亲、集体婚礼、新人免违约合并退房等人性化服务,推动入住人才筑爱在常。助人才团聚无忧。积极协调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专项调剂一批入园入学名额和工作岗位。加快漫柏人才社区酒店建设,引进第三方品牌服务,推动解决人才家属来常探望的就近下榻难题。助人才安家无忧。大力支持人才留常安家置业,积极筹备优质房源团购推广活动。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惠房票制度,有效衔接市级“双资助”政策,分层分类出台区级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帮助更多人才实现从租公寓到买新房、安新家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