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近日,江苏省南通市人社局发布最新“引才战报”显示:一季度全市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8542人,“人才工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突出亮点。”
今年以来,南通市人社部门聚焦经济发展新赛道,积极做好人才工作“外引内挖”文章,通过“对接产业需求、深耕校地合作、打造特色品牌”三措联动,“人才引擎”活力得到加速释放。
开出“引才专线”
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5天、3个城市、7场校招;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
3月30日,20家南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优质企业,结束新质生产力东北引才专线的活动日程回通,行李箱中厚厚的企业宣传单页,换成了2000多份东北高校学子投递的简历,此行收获满满。
“为抢抓春招引才先机,我市首条新质生产力引才专线开进东北7所高校挖掘人才富矿,以实际行动作答新质生产力这张新考卷。”市人社局局长王一鸣说。
此前,市人社部门开展的调查显示,今年企业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计划招聘的人员中用于新项目、新产品投产或扩大生产的占68.9%。此次赴东北引才专线参与招聘的中天科技集团、德聚半导体材料、启东乾朔电子等,都是南通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及新材料、高端装备两个产业,一共带去了1342个岗位需求。
南通德聚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胶粘剂、胶膜的企业,产品主要用于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公司注重技术研发,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研发设备,“韩国的技术比较先进,我们招了不少具有行业经验和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配合工程师做实验,也是培养自己的专家。”公司人事经理陈尔励说,这次到东北也是想挖掘一些材料方面的优秀毕业生。
外引内挖双向联动。4月20日,第二届“南通人才日”培育数字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活动举办。由于活动预热充分、岗位极具吸引力,周边城市毕业年级学生也赶到南通参加招聘,现场收到简历608份,其中本科451份,硕士113份、博士6份。魏海洋是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主要投的电气工程师相关岗位,在南通机会挺多。”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的展位前,一直排着队。作为一个高规格的异地共建研发机构,研究院带来的几乎都是研发岗,“南通给了很多宣传机会,让大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们,今天也收到60多份简历。”
最高50万元的年薪、企业内部的培训晋升体系、16条优势产业链提供的广阔空间、惠及大专到博士各类人才的新政4.0……南通诚意满满的人才环境,吸引着各地高校的“新质人才”纷至沓来。
拓展“人才版图”
精准推动校地对接合作
4月9日上午,南通市人社局有关人员不远千里赴广西民族大学,与该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就建设南通市引才工作站达成一致意见,实现高校人才工作站云广贵地区零的突破。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风口’城市,南通越来越成为高校毕业生向往的就业目的地,华南地区高校毕业生来通就业人数正在逐年增长,这也是我们将引才目标聚焦到广西高校的主要原因。”王一鸣介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南通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企业对相关语种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广西民族大学拥有独特的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优势,学校重点建设的理工科学院——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与南通的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就在上月月底,南通中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钱蒋峰,在集团人力资源工作群里分享了95份来自南京工业大学专场招聘会的学生简历,“这些孩子都有意愿到南通来工作,我们要一起想办法把他们引进来,留下来。”
前不久,南通市人社局与县区联动,带着中天科技等29家重点企业在南京工业大学举办专场招聘会,“南工大是第一批设立南通人才工作站的高校,始终发挥着南通引才工作‘桥头堡’的作用,近三年就有1453名毕业生来通就业,形成明显的示范引领效应。”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施晓球说。
2013年以来,南通在国内重点高校及青年人才集聚区域建立了36家人才工作站,在青年人才引进、项目落地、科技转化等多领域卓有成效。仅去年,各工作站共成功推荐32227名毕业生来通就业,占当年度南通引进毕业生总数的63.74%。
启动“洄游计划”
呼唤在外学子回乡建功
“长江江豚作为南通的‘形象大使’,每年都有出游和洄游的习性,我们借此来形容在外求学的南通籍学子,呼唤他们回乡建功立业。”王一鸣介绍,自3月1日起,市人社局正式启动“小江豚”洄游计划。
根据计划安排,南通市每年拟在全国重点引才合作高校招募1000名“引才小江豚”,倡导更多通籍青年学子争做家乡形象的“代言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南通未来的“筑梦人”,把南通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传递到高校的各个角落,带动更多通籍学子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引才小江豚”将作为城市品牌的“传播者”,向在校大学生推送介绍南通市情、人才政策、来通就业创业政策指南等,提升南通城市品牌及城市引才知名度,推广传播“南通人社”“南通人才招聘”及辖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公众号等媒体矩阵;作为人才活动的“组织者”,协助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做好企业进校招聘工作,积极配合南通人才高校工作站,发动在校学生参与对接活动,并协助做好相关志愿服务;作为求职信息的“收集者”,帮助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和重点服务企业收集、了解校园求职群体等需求信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每位‘小江豚’都将获得专属身份标识,对有回通就业创业意愿的优秀‘小江豚’,我们将在推荐市属国企、上市公司、重点企业就业和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服务。”王一鸣说。
县市两级人社部门还将利用寒暑假,联动邀约“小江豚”团队成员,多方式、全方位感知家乡最新发展环境、人才引育政策优势及重点企业的引才需求,激发更多通籍学子返乡就业意愿;结合暑期实践活动,邀约“小江豚”代表开展跟班实习、市情调研、企业及园区访谈等活动,帮助团队成员进一步感受家乡发展成就、明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提升产才匹配的精准度。
(曹星晖 张纪芝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