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博管办公布了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单,苏州16家单位榜上有名,获批数量居江苏省第一。
此次获批的16家单位,行业涉及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创新集群的重点领域,为苏州产业集群建设赋能添翼。苏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苏州实验室,是中央批准设立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为构建材料原始创新能力与平台体系,打造材料领域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战略平台,并进一步建成世界一流实验室,实验室将以最高标准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和培养致力于科研项目攻关、以博士为主体的年轻科研团队,并以此为契机,构建最佳科研环境、完善各类人才政策、形成无忧发展氛围,为早日实现实验室战略目标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
1999年,苏州成功设立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截至目前,共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01个,累计招收企业博士后2038人,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苏州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载体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盛虹控股集团旗下化纤板块经营主体,是行业内公认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制造专家。2018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后,公司与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多名博士后,目前拥有6名在站博士后。未来公司将依托博士后科研平台,通过智能化、新模式项目的实施,打造现代化聚酯生产样板企业,推动化纤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促进我国纤维行业的国际化。孙猛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2013年至2016年,他在苏州金宏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围绕“超高纯气体终端纯化器关键材料研发”项目,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的超高纯电子特气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公司超纯氨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3%。团队正在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用电子特气”研究,目前项目已进入实验阶段,计划明年结题。他说:“芯片用电子特气有70多种,作为原材料,只要有一种断供,就可能造成停产。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国外对气体纯化核心技术的垄断,保障半导体芯片产业原材料供应链的战略安全,为芯片国产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苏州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服务质量,载体建设进入“快车道”。完善政策体系。为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作用,吸引更多青年人才集聚苏州,2017年至今,先后出台了《市政府关于推进企业博士后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支持年青人才发展若干举措》等文件,给予博士后设站单位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政策扶持。对经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给予60万元建站资助、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20万元建站资助。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资助。对进站博士后,两年内最高可予12万元/人的生活补贴。列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来苏进站,一次性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对出站留苏企业创新创业的博士后给予30万元安家补贴。拓宽引才渠道。利用“苏州校园日”、“名校硕博苏州行”等品牌人才平台积极协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博士后项目的对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知名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全省率先探索飞地模式,把招贤纳士的阵地延伸到高校门口。借助“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海外创业大赛等平台向海外推介博士后项目需求。目前已吸引海外知名高校的66名博士进站工作,其中11名为外籍。优化创新生态。创新设立全国首家省级博士后创投中心,通过举办博士后投融资对接和创业者训练营等活动,引导社会资本助力博士后创新创业。建立博士后联谊会、博士后联盟等组织,组织博士后加入相关校友会,开展联谊、沙龙、业务培训、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产业圈、人才圈结合互融。
苏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夏永华介绍:“苏州近年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将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率先打造高水平创新集群。紧扣这一重点,博士后载体正发挥创新‘强引擎’的作用,源源不断为产业集群建设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苏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