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 工 > 市县

南京市举办“学习贯彻二十大、共筑人才新高地”专题学习研讨会

2022年11月14日 09:55 来源:南京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南京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努力以一流生态集聚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当好科技与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11月11日举办的紫金山人才论坛首场活动——“学习贯彻二十大、共筑人才新高地”专题学习研讨会上,来自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的多位专家人才,共同为我市人才工作建言献策。

心系“国家事”、肩扛“时代责”

在服务战略需求上勇挑重担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所长王建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他说,十四所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构建实施“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聚集了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有效破解“卡脖子”难题,有力支撑尖端领域装备的自主可控;今后,将继续发挥好自身优势,深化与在宁各大创新平台合作,积极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南京锻造战略科技硬实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贡献更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我们一线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明说,紫金山实验室作为重大基础科研“国家队”,勇闯网络通信领域“无人区”,瞄准网络、移动通信和安全三大重点自主创新方向,着力“补短板”“建长板”,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下一步,将继续以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聚力打造高端人才方阵,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当好服务国家发展的科技尖兵。

统筹“引育用”、打通“产学研”

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攀说,近年来,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的新赛道。东南大学坚持树立全域人才观,充分发挥高校引才聚才优势,全面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争取国家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布局落地,同时为顶尖人才量身定制专门科研平台,加速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东南大学将持续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与南京推动顶尖人才团队共引、校地人才资源共享、科研实验平台共用,携手建设名城名校人才高地。

  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金生说,南京大院大所众多,有条件、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战略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他认为,南京是为数不多具有科教、产业、资本、市场等多元优势的城市,可以学习借鉴德国慕尼黑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设经验,加强改革探索,做强市场主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资本链深度融合,做优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科技服务平台,成为长三角地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城市。

政策“促发展”、服务“暖人心”

着力构筑一流人才生态环境

  南京维朴水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敏是一名智慧水务领域的创业者,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我曾留学德国、任教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回国后最终选择在南京创新创业。”他说,在最需要的时候,市区人才计划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双聘制”又让人才以不同身份在企业和高校同时从事创新实践与科研教学。把企业做大做强,成为集聚人才、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作为企业家肩负的重要责任。刘敏和他的团队将搭建更多创新平台,持续开展全球引才,吸引和培育水利水务领域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建议,南京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及一系列重要关键领域进行系统的人才布局、制度重构、资源重组和阵地攻克,利用战略机遇期培养、引进、使用一批战略引领型人才。他说,南京应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开发计划,推动人才培养开发方式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立“科学家本位”的科研创新体系,为顶尖科学家发挥作用、高潜力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全周期保障服务,逐步形成一流科技生态和人才生态,推动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习研讨会后,与会人才还参观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展厅,聆听现场教学。

(马金 董家训)

0
+1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点评

评论 条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