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阜宁县高度重视 “土专家”“田秀才”的培育和招引,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既作为党建工程、富民工程来抓,为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搭台子、铺路子,乡土人才正成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江淮乐地新征程中的人才中坚。
“糕点手”沈雷:传承创新筑匠心
沈雷,阜宁大糕制作技艺传承人,一名土生土长的阜宁娃,对家乡特产阜宁大糕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沈雷的曾祖母开过一家大糕作坊,小时候家对面就是阜宁大糕一条街,上肆林立,市井繁华。在沈雷心中,阜宁大糕别有一番乡愁在其中。
沈雷大学读的是生物工程专业,有一次给同学带了点阜宁大糕,结果时间长了,大糕硬邦邦的,很难吃。“同学们都笑话这是啥特产哦,闹出一点小尴尬。”沈雷说。暑假回家和朋友家人聊起这件囧事,朋友说,你念的专业和食品不分家,如果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那贡献就大了。沈雷听了心神一动。
大学毕业后,沈雷回到家乡投身大糕行业。为研究大糕制作技艺,沈雷遍访老一辈大糕制作师傅,潜心拜师学艺。真正走上这一行,沈雷才发现懂的太少,亟待“充电”。2013年,沈雷考上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走进新校园,沈雷如饥似渴学习新知识,做实验、查资料,探寻大糕制作工艺提升之道。2015年毕业后,沈雷加入江苏九如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负责研究阜宁大糕原料、配方、工艺、生产和包装。“大糕变硬根子出在淀粉老化,浙江米制品较多,他们的粽子也存在这个问题,我有个老师在这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我们经常交流。”沈雷说。
研究过程中,沈雷得到各方面鼎力支持,公司党支部帮助他组建研发团队,阜宁县委组织部帮助申请专利、申报研究课题,一起寻访大糕制作的老师傅。功夫不负有心人,沈雷开发的润粉设备成功解决了制糕技艺的最大难题:保质期内变硬问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让阜宁大糕色香味大幅提升,不仅成功解决棘手难题,还开发出核桃花生、黑糖话梅、阿胶玫瑰、巧克力、鲜果丁等10几种口味,2016年12月一经推向市场好评如潮。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短短几年间,沈雷和阜宁大糕一起成长进步,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沈雷获得3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17年被确定为阜宁大糕传承人。
“研究阜宁大糕是我的梦想,为家乡特产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几百年了,阜宁大糕的制作工艺在不断变好,我要把它变得更好。”沈雷充满信心地说。
“田秀才”姜官俊:株株瓜苗沾汗珠
“洒水的时候注意均匀,搬苗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苗弄断了,现在的苗很脆的。”阜宁县新沟镇新南村金丰源育苗基地大棚内,35岁的姜官俊正在劳作。脸庞黝黑、双手粗糙的他,和在此务工的农民没什么区别。
姜官俊,泥土里“打过滚”的“田秀才”,身上带着“泥土味儿”的“农二代”。附近的农民说,几乎每天第一个到田头的总是姜官俊,8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
“10年前,阜宁人想种西瓜都是自己育苗,没有工厂化育苗技术,出苗率低,容易生病,不少种植大户要到外地去买苗。”姜官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
姜官俊瞄准了个人发展方向,决定回到这方养育他成长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2008年姜官俊从句容农校毕业,在家乡办了一个育苗中心,为田野添新绿,为农业添把力。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学的是农业专业,家乡发展高效农业有很多补贴政策,正好县里有个育苗中心要承包,就这么干起来了”。2009年,姜官俊的育苗中心在县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创办起来。万事开头难,刚开始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先是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种苗,长的品种适合当地市场,苗又好,后才逐渐被乡亲们认同,市场才打开”。
在阜宁县新沟镇新南村党总支的支持下,姜官俊的苗圃基地不断扩大,成立了阜宁金丰源蔬菜育苗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走“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子,吸纳当地群众直接参与生产,常年用工量达1万多人次,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
春夏之交,绿树荫浓。走进姜官俊的苗圃基地,西瓜、辣椒、番茄、松花菜、黄秋葵等各种蔬菜品种长势喜人。经过几年发展,育苗中心由当初的不到1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亩,育苗量由当初的150万株到现在的3000万株,为全县85%的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姜官俊也被评为了市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新电商”朱陟:带民致富当先锋
朱陟,阜宁县鸿陟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是该县三灶镇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6年,在乡亲们的支持下,朱陟创办了阜宁县鸿陟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那片林子”品牌商标,利用电商平台开始销售家乡土特产。
“在大学时,发现城里人对农村生态农产品需求旺盛,但没有购买渠道。相反在农村,有好的生态农产品,却没有销售渠道,互联网正好是一个连接的最佳渠道。”朱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商机,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做起了电商和农产品的“媒人”。
“一开始,还是很紧张的,这种方式能不能打开渠道心里没底,村民们的眼睛都看着我呢。”朱陟说。电商平台只是解决销售渠道问题,要真正得到市场认可,产品质量是关键。朱陟牢牢抓住农产品原生态的卖点,打出自己的“绿色品牌”。“比如鸡蛋,时间一长,就不新鲜了,消费者的体验就不好,我们保证品质,让消费者觉得我们的农产品是名副其实原生态。”
天道酬勤。在朱陟和同事的努力下,公司业绩蒸蒸日上,2017年被评为盐城市特色电商示范企业,朱陟本人先后获得2018年盐城创青春大赛二等奖、江苏益农信息员等10多个奖项。一连串荣誉的背后,见证着90后农村创业“新农人”朱陟的汗水和勤奋。“现在与公司合作的餐饮店达到了20余家,社区店达到了50余家,合作的大型商超有四家,每年销售额能达到500多万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目前,与朱陟“那片林子”长期合作的养殖户有10多户,带动了一方群众就业创业。朱陟说,“尽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养殖户、种植户发家致富,回馈家乡父老,是我应该做的”。
(邱春潮 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