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更新
热播课件
(2)陈亮:微米跨越 技能报国
内容介绍
由江苏广电总台和江苏省总工会共同推出的特别策划《时代最强音》,小到易拉罐,大到航空飞机,制造起来都需要模具。这个模具品质的优劣往往就在1微米之间。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的技师陈亮,凭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克了1微米精度的技术难题,不仅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还为国家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陈亮:一微米有多细,它是烟尘的微粒直径,它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十分之一。我们用我们自身的智慧打破国外垄断,做技术工人也可以大有所为。我是出生在江苏宿迁农村,我中专毕业以后在粗加工车间一干就是5年,粗加工车间是在长廊的那一头,精加工车间是在长廊的这一头,如果你不努力,这个长廊它像一座山,是无法翻越的。陈亮在粗加工车间轮遍了各个岗位,对各道工序都了如指掌。在2007年,公司接到一个订单,要求的产品精度为2微米。而当时,精密加工中心所能达到的技术极限是3到4微米。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陈亮:当时我们国内精密的坐标模床几乎是没有,国外对我们进行设备垄断,要高价掐我们的脖子,公司领导看我平常比较好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调我来试试看。陈亮观察发现,精密加工中心只用刀具加工机床模具,很难突破。在此情况下,铣工出身的他跳出思维惯性,在机床上大胆移植了精密砂轮和刀具组合使用。凭借绝不服输的韧劲,陈亮团队夜以继日地试验,一周后,成功将产品精度控制在了1微米。微米级的突破其实离生活并不遥远,就拿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易拉环来说,也同样需要微米级制造。过去很长时间,我国无法生产制造易拉环的模具,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而模具中最关键的刀具——刻线刀,也成为众多国内企业望而却步的技术难题。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陈亮:我们把高倍显微镜安装到机床上去进行过程的检测和监控,最后加工出来一个高精度高品质的刻线刀,我们已经可以自豪地说,已经超过美国的精度了。跨越1微米的鸿沟,中国工人打破了国外多项技术垄断。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腾飞,也离不开小到1微米的精密制造。无锡微研精微机械公司总经理李宝泉:航发(航空发动机)里面燃烧段的叶片、气膜冷却孔,是一个很核心的部件。2012年,清华大学慕名而来与陈亮团队开始校企合作,研发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依托这项技术,陈亮团队得以为航空发动机提供核心部件。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陈亮:我们一线的技术工人,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提供高精尖的部件,技能报国。

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C)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苏ICP备2021028354号-1

./t20190614_408541_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