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深入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锚定“四个全域”,聚焦居民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深入基层排查问题、攻坚克难,运用“加减乘除”组合拳,在窗口服务、就业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全面释放加成效应,将“两在两同”的伟大号召化为接地气、解民忧、建新功的生动实践。
“加法”:强改造,强升级,
打造百姓满意“菜篮子”
老百姓的“菜篮子”装着地方文明程度,也传递着民生保障的温度,鼓楼区在提升农贸市场购物环境,优化服务质量,加强配套建设等方面做“加法”,打造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的闪亮“名片”。
加快架构搭建。今年,鼓楼区把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的关键一步,实行“常委包块、区长抓条”工作机制,组建13个责任专班、36个工作专班、5个督导专班,形成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创建+防疫”推进体系。坚持高点定位、软硬齐抓,切实提高农贸市场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为每个市场配备4名市民监督员,对13个样本框叠加“点位长”,在全区农贸市场更新补充120块公益广告展板、31块投诉电话公示牌、23个投诉意见箱,增派文明劝导员。
加强规范建设。进行农贸市场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在龙江社区智慧邻里中心,市场根据居民的买菜习惯,合理划定了鲜、活、生、熟、干、湿等功能,水产处理台竖起了透明挡板,豆制品等半成品柜台覆盖了保护罩,每层楼还配备了多名保洁人员,市场洁净度直线上升。为缓解主城区停车难、停车乱,该市场方还特意划定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送货板车停车区,为市民和商户停放车辆营造井然有序的环境,还贴心设置了烟头收集处和宠物临时寄存处,贴心细节尽显文明风范。此外,还增设了公益书吧、口罩柜、免费茶水桶、充电宝借取站等,全方位满足居民购物休闲需求。
加大督查整改。坚持全面立体督查,区创建指挥部、督导组对所有农贸市场开展每日检查,各街道抓起属地责任,尽力当好生产经营“体验员”、便民生活“服务员”、隐患排查“消防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细落实农贸市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各项安全举措。建宁路街道工委通过发动志愿者担任监督员,督促经营户有序摆放摊位产品,保障摊位清洁;发动市场方担任引导员,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规范操作,提升农贸市场整体形象。定期对农贸市场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组织安检、消防人员,对消防通道和设施开展全方位体检,针对货物占用消防通道和干粉灭火器过期等问题组织市场管理方和经营户立行立改,以“全方位”体检,消除安全隐患。
“减法”:提精度,提速度,
筑牢就业保障“基本盘”
“我想办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可以在家附近办吗?”“热河路离我们公司太远我还能继续在虎踞路办社保吗?”“疫情之后找工作好困难,可以提供一些用工渠道吗?”……这些问题,区人社局党委都考虑到了,通过一套“减法”,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足不出户办社保。
精简供需渠道,提高服务精度。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充分运用“一群”(企业综合服务群)、“一网”(人才及用工招聘网)、“一会”(企业高校对接会招聘会等),了解企业缺工情况,对缺工 100人以上的企业专门配备“人社助理”,“一企一策”做好精准服务。广泛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街道”的“四进”活动,180多人次深入一线宣讲惠企政策。邀请博西家电、巨鲨医疗等企业走进直播现场,推介鼓楼区就业环境和发展优势,提供职位116个,成功招聘98人。
简化办理流程,跑出鼓楼速度。在助企政策兑现环节上简化申报程序,做到“网申捷享”“即申即享”,多数业务实现“免申即享”。推行企业社保业务“不见面”办理,鼓励参保单位线上自助办、电子邮箱远程协同办、急办事项预约办、涉疫业务快速办。自8月初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上线后,日均接待办件700余件,累计办件13000余件,均居全市前列。
坚持对症下药,加大保障力度。疫情期间,针对部分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信息、缺法律指导”的“四缺”难题,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讲,抽调业务骨干,提供化解劳资纠纷等全方位服务。对暂无工资支付能力的企业,引导协商延期支付,减少裁员。加大社保费率减免力度,为全区2万余家单位20余万职工抵扣8月工伤、医疗、失业保险费900余万元。
“乘法”:亮身份,比作风,
擦亮窗口服务“明镜台”
为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窗口作风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形象、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鼓楼区结合“开启新征程 深化三服务”行动,在13个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启动“亮承诺比服务 听民意比作风”活动,在擦亮窗口服务上做乘法,为居民群众解难事、办成事、做好事。
亮身份作承诺,倍升窗口形象。在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印制摆放作风建设公示牌,公开窗口工作人员姓名、岗位职责和服务承诺,增强窗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人员因故离岗中断服务时,要求其将公示牌转向“暂停服务”面进行明示,避免办事群众在无人窗口长时间等待或给群众留下“脱岗”印象。
有意见“码”上说,倍增服务效率。建立“一街一码”投诉机制,通过设置每个街道专属的意见投诉二维码、公开监督投诉电话等形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作风问题,可通过微信即时扫码方式进行投诉;街道接诉后需在2个小时内与当事人取得联系,核实反映事项,并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处理,做到“单单有回应,件件有反馈”。
严问效抓落实,倍促整改力度。完善问题接单、跟踪反馈、成效评估全链条,以开门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办法,敦促问题整改落实。区作风办对各街道投诉处理情况同步实时进行在线监督,并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抽取部分投诉事项进行满意度回访,回访结果纳入年底作风建设满意度评价。
“除法”:敢动真,敢碰硬,
消除违法建筑“硬骨头”
鼓楼区存量违法建筑历史久远、成因复杂,故有违建拆除难度大,新增违建又崭露头角……面对这些问题,区城管局党委按照“新增违建及时拆、重点违建坚决拆、居民自住违建稳步拆”的工作思路做好拆违“除法”,以动真碰硬的态度,坚决将违法建筑的“硬骨头”粉粹消除。
聚力扫除盲区。自上而下建立区、街道、执法大队、社区、物业五级责任体系,压实社区网格员、物业公司相关管理人员末端责任。加强网格内巡查人员管理,用智能手段确保巡查真落地,做到违建管控无盲区、全覆盖,确保辖区内无新增。
全力拆除存量。精密部署、严格执法,多部门联动,持续加大拆违力度。对新增违建“零容忍”,发现一处,拆除一处,从源头上扼杀新增违建;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分解指标,清单式推进,实现存量违建“负增长”。小市街道工委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执法人员上门会谈7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帮助当事人解决租客搬家问题,居民终于同意配合,盘踞小区20余年的违建终于得到整治,由此也打消了违建户观望和侥幸心理,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效应。
合力清除顽疾。建立违建治理长效机制,规范违建查处程序,提高违建行为查处效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违建治理顽症,通过制定并实施一个违建治理综合改革方案,巡查管控、宣传引导、有奖举报、专项考核、责任追究、经费保障六个配套办法,稳步有序推进违建治理改革。
一心一意办实事,千方百计惠民生。鼓楼区围绕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加减乘除”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走深走实,以高昂的热情、高效的行动、贴心的服务,聚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