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微党课”形式,构建立体化教育矩阵
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整合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技专家等多元力量,组建专业化讲师队伍,推出“互动式”集体学习模式。通过“车间课堂”“渔港见闻”等实境教学场景,以“小切口”讲透理论政策,以“小选题”分享实践经验,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目前已开展专题“微党课”15期,覆盖党员干部8000余人次,形成“人人能讲、课课精品”的生动局面。例如,依托抗日山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党课,将理论宣讲与实境体验深度融合,增强教育感染力。
二、深化“微宣讲”服务,实施精准化分类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点餐式”巡回宣讲机制,通过“先锋赣榆”公众号公示讲师授课领域,满足基层党组织差异化需求。针对农民党员开展“田间技术课堂”20余场,惠及农户5000余户,面向青年群体推出《老书记的“新”身份》《8090开讲啦》系列微视频,融入典型案例等鲜活元素,以寓教于乐形式提升学习实效。同时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围绕红色研学路线,开展“1+N”沉浸式学习活动(即1次核心参观+N项延伸实践),强化党性教育成效。
三、拓展“微实践”路径,推动学用转化闭环
深化“双报到双服务”机制,组织机关在职党员下沉社区亮身份、领岗位。党员干部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帮扶,形成“发现问题—调研分析—解决问题—反馈评估”闭环。联动农技专家解决种植技术难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就业招聘等民生项目39项,惠及群众超4万人次,实现党员教育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