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苏州工业园区崇文路100号,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8楼实验室内,穿着白大褂的马瑜婷正在和团队成员一起做实验。“在很多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这个概念,也鉴定出一些关键标志物,然而这只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近期我们想把这个纯理论的研究变成有应用价值的诊断试剂、治疗手段和创新药物。”马瑜婷说。
出生于1984年的马瑜婷样貌温婉、思路清晰。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她,科研主攻方向是“应激与肿瘤免疫”。她带领团队发现了压力应激阻碍肿瘤治疗获益的“帮凶”——糖皮质激素,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填补了该领域的认知空白。5月5日,马瑜婷被授予江苏“最美青年”称号。
与科研的结缘,始于马瑜婷中学时代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初中时上的生物课,让她对生命科学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敬畏之心,而真正让马瑜婷坚定走上肿瘤研究道路的,却是因为亲人的离世。
高考前一个月,陪伴马瑜婷长大的爷爷罹患血液肿瘤去世。看着爷爷被病痛折磨,经历多次痛苦的化疗,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对马瑜婷触动很大。“如果能早一点发现或者治疗手段更先进更丰富,也许患者和家属的无力感、无助感会减轻很多。”
带着造福患者的信念,2005年,马瑜婷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跨专业报考该校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硕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3年后,她赴法国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选择当时很“冷门”的肿瘤免疫方向,开启了全新探索。
即将结束在法国的求学时,法国的大学和全球十大药企等纷纷向马瑜婷发出工作邀约,都被她一一婉拒。她说,祖国培养了自己,学了本事就应该回报祖国,在最有创造力的年华,把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祖国大地上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2015年9月,马瑜婷回国后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马瑜婷团队有16名成员,作为一名80后科研工作者,她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对科学问题畅所欲言,氛围轻松活泼,而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又能拧成一股绳,一起冲锋陷阵。”
“马老师对科研事业永远充满激情。”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博士生金子奇分享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有段时间我们在赶一篇论文,一些图的细节需要优化,一天晚上我加班做完后已到第二天凌晨,发给马老师后就回去睡觉了,早上醒来发现马老师在凌晨4点给我回复了邮件,而当我9点到达实验室时,马老师已经在那里继续工作了。”
就这样,8年来,马瑜婷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团结协作,推动“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并在《自然医学》《科学》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肿瘤免疫领域的论文50多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她本人也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我们所做的医学研究,不仅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理论,或者是几篇文章、几个专利,更多的应该是一些有效的疗法、药物,甚至是一些创新的检测方法,把这些东西融合成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让医学研究惠及更多患者,这是我的初衷所在。”马瑜婷说。
这段时间,马瑜婷又琢磨着在“应激对于肿瘤免疫的系统性调控”研究中探索全新的方向,比如从代谢、肠道微生物、神经内分泌等多个学科交叉的角度,找到新的突破口,把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前景相结合,发现更多的潜在诊疗策略和药物,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