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先锋网(旧) > 组工动态 > 组织人才

新时代如何用好人才“战略资源”?专家:“人才池”从13亿到70亿,还需提升制度竞争力
2017年11月10日 08:43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发展面临怎样的“大势”?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的条件下,人才工作又该如何定向、如何发展?11月6日,省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研讨会,多位人才领域专家就此进行了热烈探讨。

  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战争”将更加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14次提及人才,并把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专家们认为,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和对全球大势的准确把握。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社长张宝忠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但冷静审视就会发现,变中也有不变,其中之一就是对高端人才的争夺。

  “无论哪个派别上台、哪种主义当道,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指出,当前避免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的解药,就是发展以人才、开拓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人才主义’。”张宝忠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时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战争”更加激烈。

  当前,美国把人才列为比美元、军事更重要的国家核心战略,加紧收割全球优秀人才。不少国家比照我国“千人计划”,出台相应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套利”力度,英国“杰出人才签证”、德国“蓝卡制度”、以色列“卓越计划”、韩国“智力回归计划”、泰国“人才回流计划”和巴西“博士扎根计划”,都很有竞争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人才短缺常态化趋势非常明显。‘人才战争’没有硝烟,却更为根本和致命。”张宝忠说,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是辩证的,应对得当就可以将挑战转化成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当前中国正处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了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阶段,要把选才的视野从全国的“13亿”转向全球的“70亿”,提升人才制度的全球竞争力,提高全球范围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一资源”要实现精准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和认为,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要改善质量供给、提升质量水平,归根结底需要掌握一定质量知识、具有较强质量意识、拥有较高质量技能的各类高质量素养人才,对这类人才要精准引进,促进经济发展由“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

  廖文和说,在现行的科研成果导向下,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普遍兴趣,应支持高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设立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并将其纳入省重点专业进行培育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将质量知识、质量意识、质量技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加大高质量素养“新工科”人才的有效供给。“还要大力培育高技能工匠,给予技能人才培养和学术人才培养相同的重视程度,探索为技能型人才单独设立高考,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生源和质量。同时,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激励制度,引导制造性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向专业、精密、高技术方向发展。”

  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苗成斌认为,对于江苏来说,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人才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和基层人才发展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乡村、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同时,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加剧变革的时代面前,要加快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具有思维整合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选才的“人才池”从“13亿”到“70亿”,靠什么吸引世界级高精尖人才?

  张宝忠认为,当前,人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优惠政策比拼,而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要以引进人才为发动机,带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开放与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理念,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要的基础研究,大力培养能够引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促使更多创新型人才‘破土冒尖’,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地位整体提升。”张宝忠说,有研究指出,人才流动越来越关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不再仅仅考虑薪酬、行业、职位等传统影响因素,而是更多地考虑城市自身的建设情况与未来发展潜力等非物质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文明、基础设施配套、国际化发展环境、个人成长机会甚至消费习惯等带来的非物质回报。“因此,在改善人才科研和生活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更要从学术氛围、创新平台、文化生态等方面营造更富吸引力的类海外、超海外软环境,打造多元循环的人才生态系统。”

  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教人才研究中心主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小虎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对改革科创人才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培养使用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爱才的诚意核心在于诚意,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周小虎说,近年来,大量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密集出台,但是科创人才普遍反映,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科技人员获得感还不强。李克强总理急切寻问“到底是政策执行出了问题,还是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究竟政策‘卡’在哪些环节。” 以“爱才的诚意”改革科创人才激励机制,就是探索政策难以落地根源,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要探索科创人才在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极大激励科研成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情,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附件: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江苏先锋网